綠建筑的奧妙
風水師問診老建筑
今年夏季,家住臺北市萬華老社區的王先生非常納悶,為何空調開得再大,房間也不制冷,電費卻交了不少。后來,他請來幾位風水師給房子“看風水”?,F場勘察后,大師告訴王先生:“住房屋頂遮雨架破損已久,盡快修復即可。”“想不到屋頂弄好后,空調真得變涼了,電費也變少了,真棒!”立竿見影的效果讓王先生連連稱贊。
不過,這群風水師可不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風水師”。在鱗次櫛比、高樓林立的臺北市,受熱島效應影響,夏季氣溫常居高不下,眾多老建筑因為設備使用超過年限,造成了耗能、耗電的情形。為此,2006年起,臺北市建筑管理工程處成立“節能風水師服務團”,只要社區管理委員會提出申請,透過公開甄選后,由專家、學者組成的服務團就會免費上門“看風水”,協助社區住戶進行節能診斷和改造評估。
王先生請來的這群大師便是“節能風水師服務團”的專家、學者們。他們負責為公私建筑“問診號脈”,將老建筑改造成節能、減碳、舒適、健康的綠建筑。除此之外,臺北市建管處還為建筑物的產權所有者制作了“節能風水指南手冊”,舉辦節能宣導活動、社區公共區域或私有住宅免費節能健診活動等,借此在日常生活中推廣節能觀念。由此,民眾也更了解自己家中哪一樣電器正在“漏財”,更知曉如何讓家電省水省電,從而規劃出專屬于自己的綠色生活方式。
據統計,截至去年底,“節能風水師服務團”已為臺北市45個社區、6000多戶人家“看風水”,使公共用電節能率平均降到原用電量的55%。
節能省源蔚為風尚
為何老建筑要改造成綠建筑?隨著全球氣候逐漸變暖,上世紀末以來,臺灣環境問題不斷浮現。1995年,臺灣首次將“建筑節約能源設計”納入“建筑技術規則”,綠建筑推廣運動在島內迅速展開,引起強烈反響。
所謂綠建筑,是指消耗最少能源及資源,制造最少廢棄物,具有生態、節能、健康特性與減廢功能的建筑物。因此,有人評價,綠建筑是會“呼吸”的房子。
坐落于臺北市北投親水公園內的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就是這樣一棟建筑。該建筑結合北投溫泉特色,采用輕質鋼構造與木構造,以降低建材使用量及建材的生產耗能與二氧化碳排放。在建設時,圖書館充分保留了北投親水公園內的多樣生態棲地,屋頂還用松葉景天、時蓮花、落地生根等無須太多維護管理成本的植物裝飾,使整座建筑終年郁郁蔥蔥。
從外部看,北投分館猶如一座大型高架樹屋,與周圍綠意盎然的環境融為一體,置身其中既可坐擁書城盡享精神美食,又可透過落地窗飽覽自然美景。步入圖書館,其內部頗為養眼的是一溜落地長窗,休息時透過窗戶,遠山近樹一覽無遺,鳥語花香時時怡情。只是這落地窗的設計不僅用來觀景養眼,更是基于節能環保的考慮。通過它,大量的自然光可以照射到館內的各個角落,省去了很多人工照明電力。
不僅如此,圖書館內所有房間的窗戶有1/3以上可開窗通自然風,挑高夾層的高低窗設計可產生“浮力通風”效果,配合自然風,在室內形成了對流。此外,圖書館屋頂還設有太陽能光電板,可發電16千瓦時。
據介紹,這座會“呼吸”的房子是臺灣首座綠建筑圖書館,獲評全球最美的25座公立圖書館之一,不僅吸引了眾多游客紛至沓來,也成為全球建筑師參觀學習的對象。
近20年來,島內類似北投分館這樣的綠建筑逐漸興起。經過建筑界產、官、學、研的共同努力開發、創新,還制定出綠建筑生物多樣化、基地保水、綠化指針、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節能、節水、室內環境質量、廢物回收等九大指針評估系統。如今,建造與環境共生共榮、節能省源的綠建筑,已蔚為島內新風尚。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遼寧省將在2020年達到城鎮一半綠色建筑覆蓋
在沈陽建筑大學內有一座神奇的建筑【詳細】
綠色建筑≠屋頂花園,真相盡在高交會
如今,綠色建筑、節能建筑已經是全球建筑發展的大趨勢。其實早在2005年,我國已經開始推廣綠色建筑,但對于什么是綠色建筑,很多人還存在一些誤解。【詳細】
商務區博物館居民區 上海綠色建筑快速生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我國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框架體系不斷完善,發展循環經濟越來越成為產業園區及企業的共識和行動;生態文明、環保觀念深入人心,綠色生活方式日益成為民眾的自覺選擇。【詳細】
深圳綠色建筑領跑全國 展現城市綠色文明
近日,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辦的兩年一屆的“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評選結果揭曉,全國共有9個項目獲評創新獎一等獎,深圳的項目占了1/3。【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