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寨子就是一座“生態博物館”
當冬日暖陽刺破云層,松林河谷蟹螺溝依山而建的厚重碉樓,便成為彩林點綴下的亮麗風景。這是石棉縣爾蘇藏族聚居的蟹螺堡子,也是中國首批傳統村落。如今,它保留的濃郁民族文化氣息,正在讓它成為石棉著力打造的“生態博物館”的一部分。在這里,百年未變的房屋樣式以及村民的生活習慣、語言、歌舞、服飾等,都將得到保護,將在未來成為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的最大亮點。
11月13日,當記者來到蟹螺堡子,并未看到大興土木的“博物館”。蟹螺藏族鄉的藏族美女鄉長山丹梅笑了,“我們這些老寨子,就是最好的生態博物館啊!”
原來,蟹螺堡子是清代松林地土所所轄的“48堡”之一。這些堡子全建在山腰或山頂上,全為爾蘇和木雅藏族的聚居地,保留了非常獨特的原生態藏文化。它有自己的圖像文字、語言和風俗,傳統文化得到了較為完整地保存。爾蘇和木雅藏族文化,已經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漫步蟹螺堡子,一水一木皆有故事。村口小溪旁,千年老樹倒在水中卻無人敢碰,因為它是“神樹”;青石壘成的碉樓,有的墻面繪滿了鳥獸花木等圖案,這也是爾蘇人的風俗;在一面陡坡邊上,一片亂石碼得整整齊齊,這是蟹螺堡子長達300多年歷史的碉樓坍塌以后拆下來的,未來它們將按爾蘇民居的建筑工藝,原貌復原。山丹梅不時提醒記者注意民居碉樓樓頂供奉的白色石頭,這也是當地的一大特色,爾蘇人崇拜白石,他們認為石頭是靈物。“我們這里不一樣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有在金秋時節過年的習俗;還保留著與甲骨文類似的圖畫文字‘薩巴文’;‘放羊子’、‘敬山神’等祭祀方式,都是珍貴的非遺資源。”山丹梅自豪地說。
當越來越多的專家前往蟹螺堡子,呼吁將其生產、生活形態進行保護之后,一個“爾蘇木雅生態博物館”的構想也漸漸形成。
石棉縣文體新廣局副局長唐海輝說,爾蘇木雅藏族的集中居住區約70平方公里范圍,將建成爾蘇木雅藏族生態博物館。博物館的主體,便是這里的一草一木,風土人情。如今,博物館范圍內的村容村貌不允許隨便拆建,一切將按照博物館的規劃進行,爾蘇木雅的語言、民俗、民歌甚至生產生活方式,都將進行保護性展示。
這種積極的保護,正在讓以蟹螺堡子為中心的博物館,吸引著外界的關注。山丹梅說,如今已有自駕游客到堡子避暑和感受民族風情。唐海輝說,博物館的建成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我們希望能在文化遺產整體保護的同時,帶動百姓文化致富,旅游致富。”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山西籌建首座生態博物館
記者近日獲悉,山西省首座生態博物館--平順(石城)生態博物館已進入規劃建設階段。 【詳細】
世界上你應該知道的幾大生態博物館(圖)
在這些自然生態博物館中,你既可以認識許多動植物或標本,也可以從中學到關于自然界的許多背景知識。【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