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通山縣發展綠色經濟引領農民致富路
“現在村里有8000畝楠竹林,10余家楠竹加工企業,村民每年靠山吃竹人平收入凈增1100多元呢。”18日,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通山縣洪港鎮西坑村村支書朱碧海對記者高興地說。
?
在大畈鎮西泉村,漫山遍野的都是泡桐、油茶、桂花等綠色林木,村莊四周綠樹成蔭、花草相映,村里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借著靠近隱水洞的區位優勢,發展田園觀光和農家樂。“如今村里已經發展農家樂40多家,村民年均收入增加到了7000元。”
近年來,該縣高舉“綠色崛起”的發展大旗,積極開展“綠滿通山”植樹造林行動,鼓勵村民利用房前屋后、河邊地腳、村口路旁等宜林地域植綠種綠,同時激勵企業、個人開發荒山資源,封山育林,植樹造林。并借此加強生態城鎮、“強、富、美”新農村建設,引領農民分享綠色經濟“蛋糕”。
縣農辦主任劉來鵬介紹,全縣以打造“一湖四河八鎮百村”生態綠化示范工程為目標,采取連片成線、整村推進方式,大力開展“百村栽萬樹,綠化新家園”活動,推行林農結合、林水結合、林路結合,以形成房前有景、院中有綠、屋后有林的綠色示范村莊。
同時,推進機關單位和社區參與綠化工程,鼓勵和引導各單位、城鎮社區開展庭院綠化、環境綠化,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通羊、界水嶺、賈家源、楠林、烏巖、板橋“六大區域”綠色長廊,全縣森林蓄積量年增4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71.5%。
據統計,今年以來,該縣在發展經濟林、產業林、生態林、景觀林“四林共建”共投入資金2500萬元,完成門戶綠化1.9萬畝、荒山造林7.5萬畝、低效林改造2萬畝、利用“四荒”資源植樹80萬株、種植草地6.5萬平方米。
目前,該縣共有34家龍頭企業、205家合作社、帶動近4萬名村民從事林特產業開發,綠化苗木基地已達到1.5萬畝、苗木銷售總產值近3000萬元。今年底,全縣林特生產總值可突破10億元,林農人均可增收1200元。
編輯:wangxiao
相關閱讀
湖北秭歸:庫岸生態修復忙
5月29日,工人在秭歸縣茅坪鎮銀杏沱水域庫岸生態修復工程現場施工(無人機航拍)。【詳細】
湖北恩施:打造生態修復基地
日前,湖北省恩施市檢察院檢察官來到該市小渡船街道辦事處銅廠坡桃花觀光園里走訪查看桃樹的截干定形情況。這片占地面積183畝的桃花觀光園,是今年該市新增的三個【詳細】
湖北省濕地保護體系初步形成
11月11日,記者從在武漢召開的第四屆湖北生態文化論壇獲悉,我省已建各類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區168個。其中國際重要濕地3個,分別是沉湖、洪湖和大九湖,居中部第一;國家濕地公園63個,居全國第三;我省國家級和省級濕地自然【詳細】
湖北擁有63個國家濕地公園居全國第三位
11月12日,第四屆湖北生態文化論壇在園博園長江文明館舉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