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依法強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生態文明建設成為重要的改革議題之一,并提出“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2014年4月2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將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這部被認為是“史上最嚴”的環保法進一步明確了政府對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職責,首次將“保障公眾健康”寫入總則第一條。
眾多“金山銀山”是用綠水青山換來的,結果導致透支子孫后代的生存空間。早覺醒早糾錯,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一樣重要,伊寧市認識到并抓落實了。從2012年至今,新疆伊寧市撥出專項資金10.1億元,陸續修繕和新建了人民公園等十大公園。3年投資10億元建10個公園著實令人驚嘆,財力還不是十分雄厚的伊寧市竟舍得拿出這么多錢來建設公園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在一舍一得之間,伊寧市敢于舍棄的是令人眼紅的土地出讓金這棵“搖錢樹”,贏得的是百姓的交口稱贊。
2012年之前,新疆伊寧市只有一個多年未修繕的人民公園,設施簡陋陳舊,是全市及周邊縣市人們的主要休閑地。每到節假日,公園里人滿為患,擁擠不堪。那時候,能去公園游玩成為了市民的一種奢望。近三年時間過去,這種狀況有了巨大的改觀,越來越多的市民走出家門口不超過500米,就可以找到休閑綠地。從大規模建公園我們看到的是政府舍得放棄利益,不再片面追求財政收入,一改過去那種與民爭地、爭利的建設模式,盡可能多地把屬于公共的資源還給百姓,增強城市的公共服務功能,把以前對市民欠下的環境債加緊償還。
保障公眾健康意味著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城市給市民究竟帶來的是什么?很多人都在思考著這一沉甸甸的問題,并試圖找出答案。對于城市而言,鋼筋、水泥不是全部,城市的建設與發展,不應該只是面積的擴張和GDP的不斷增加,更應體現在全體市民的幸福指數上,只有讓居者越來越幸福,才是城市建設的最大追求,一座城市若能夠給予人們幸福感和歸屬感,便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集聚在此。然而我們觀察一些地方不難發現,許多城市的規模正在急劇擴張,因為寸土寸金,已經不多的一點點空地都被房地產開發商開發,在巨額資金的投入下,一個用鋼筋和水泥夯起來的城市閃亮矗立在人們眼前,看上去耀眼華麗,但當人遠離了綠地和公園,每天面對著鋼筋和水泥砌起來的龐大建筑物,產生的肯定不是居住的幸福和快樂……
其實,優美的生態環境,始終是城市發展的重要軟實力。要做到此,就必須在項目上舍得放棄,在綠化上舍得用地,在發展中保存大量土地用于綠化,讓綠色成為城市的主基調。新疆伊寧市建設十大公園正是落實環保法的體現,老百姓從中獲得的是幸福感、自豪感和歸屬感,宜居,是一種高標準的民生追求,更是城市的一種品味和軟實力。有了良好的開端,百姓期盼把城市作為一個大公園、大園林來規劃,變得更美麗、更宜居、更宜業。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城市規劃與發展的三個時代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城市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經歷了農耕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三個時代,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時代中看到城市的規劃和發展的變遷:【詳細】
在我國開展綠色城市工作的構想
為應對氣候變化,長期以來我國已經做了大量工作,為全球節能減排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促進城市的綠色發展仍然有許多工作可以繼續深入。在諸多措施中,開展綠色城市工作,進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