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智慧城市"規劃綱要(2014—2020年)
(三)推動產業經濟互動增效
1.推進傳統制造業“兩化”深度融合
加快信息技術與設計、制造技術的融合,實現傳統企業設計、生產流程再造,打造綠色安全生產模式;加強信息技術與企業經營管理的融合,構建企業信息化發展環境,支撐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優勢品牌的保護宣傳。
努力提升制造業全流程信息化水平。推進機械、電子等行業研發設計智能化水平,打造基于三維CAD、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網絡協同設計等先進技術的行業和企業的產品研發知識管理體系。提升生產裝備智能化和生產過程自動化水平,推進生產過程控制、智能感知及工藝設計等技術在石化、機械、紡織鞋服等產業的應用。
深化推廣重點制造業綠色、安全的“智造”模式。構建針對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行業的節能減排監督管理平臺;提高企業能源集約利用、能源消費優化、排污綜合治理等環節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推進企業能源管理體系的建設;完善安全生產監管數據庫建設,加強企業對安全生產圖像、重大危險源的實時監測和共享,構建安全生產監督管理信息系統。
持續營造企業信息化發展環境。加快建設泉州市“兩化”融合促進服務中心,采用多種方式,引進或成立一批生產性服務企業,利用信息技術為中小企業提供高端數控設備、數字制作、工業設計、產品溯源、人力資本等行業共性需求的服務;引進一批信息技術服務商為廣大企業“兩化”深度融合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引進一批金融服務機構為廣大企業“兩化”深度融合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培育第三方認定服務機構,推動建立第三方認定服務體系,開展咨詢、認定等專業化服務。
積極開展行業資源整合應用服務。加快推進行業、企業資源信息的整合,建設產業資源公共服務平臺,鼓勵企業加快商業大數據創新應用,實現精準營銷、個性化服務,推進企業商業模式創新。
積極增強企業品牌保護能力。充分利用新環境下信息手段對企業品牌管理和塑造的支撐能力,通過多部門整合共享企業商標境內外注冊、使用和保護信息,建立商標糾紛預警機制和危機管理機制,普及基于物聯網RFID的企業產品防偽技術,提升泉州企業品牌保護水平。
2.推進電子商務全面應用
引導企業“傳統與現代并舉、線上與線下結合”,加快應用電子商務。積極推進重點領域及企業的電子商務應用,大力發展跨境電商,強化行業電子商務公共服務能力,完善物流、移動支付等配套支撐體系,實現電子商務服務業聚集發展的新業態。
推進重點產業領域電子商務應用。推進電子商務在泉州紡織鞋服、建筑建材、工藝制品等傳統優勢產業及石化、電子、生物、能源等戰略新興產業的深化應用;加快電子商務產業園建設,推進金融服務業電子商務應用,開展網上信貸、保險等業務,創新網絡金融衍生品;推進商貿流通業電子商務應用,實現電子商務與現代連鎖業的有機結合;推進農業領域電子商務應用,完善農產品電子商務流通服務體系,建立電子化的大宗農產品交易市場。
推進企業創新電子商務應用模式。支持龍頭骨干企業開展自主電子商務,推動一批標準化程度高、產品系列齊全、品牌效應明顯和銷售網絡健全的生產企業建立全流程電子商務平臺,發展C2B、O2O電子商務模式,促進“互聯網制造”的形成;構建面向中小企業的電子商務代運營平臺,推進電子商務市場網絡體系形成。
發展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構建行業垂直類電子商務平臺,重點支持鞋業、服裝、茶葉、陶瓷、水暖、石材、工藝品、農產品等重點產業,探索企業以銷定產、以產定供的商務模式,實現供應鏈協同和商務協同發展,構建上下游產業聯盟;大力推進電子商務零售平臺建設,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傳統商貿業與網絡零售相融合的商務模式。
加快電子商務配套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數據挖掘、網絡營銷、專業咨詢、信用服務等電子商務專業服務的產業化發展,支持相關平臺建設。推進中興通訊產城融合示范區建設,重點打造全產業鏈采購、供銷的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并逐步構建國際支付和金融結算中心、電子商務物流基地和商務配套體系。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