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驅動 中國城市布局走向網絡狀
網絡狀城市布局最為理想
城市布局的形態,不僅關系到城市目前的經濟增長、產業優化、城市居民生活品質等,更關系到城市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城市布局形態的選擇尤為重要。
王偉凱直接指出,未來中國城市發展肯定是往星座狀發展,或者用網絡狀來形容更為貼切,原來強調大都市形成都市聯盟,現在則強調城市群建設。
據了解,目前全球形成了六大城市群,有美國的以紐約為中心的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和以芝加哥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區城市群;日本的以東京為中心的太平洋沿岸的城市群;英國的以倫敦為中心的城市群、法國以巴黎為中心的歐洲西北部城市群,排在第六位的則是中國的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城市群。
未來,通過城市群構建將最終形成一個全球城市網絡,當然,要加入全球城市網絡建設,第一步是在我國國內實現網絡狀城市布局,這是中國未來最理想的城市布局方式,王偉凱和另一業內人士同時向記者指出。
資料顯示,網絡狀城市空間功能布局是以中心城區、縣(市)城、中心鎮為節點,以各類要素的交流整合為網絡構成的區域空間結構。以主城、副城、組團組成的中心城市通過要素流動網絡輻射和帶動中小城市,中小城市通過網絡輻射和帶動廣大域面,在區域內形成要素自由流動、資源優化配置的功能體系,實現區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在網絡化大都市系統中,“節點”是核心,“網絡”是支撐,“要素”是基礎,“功能”是目的。
城市網絡狀布局的一個要求是處理好不同層級的關系,有業內人士表示,在城市群網絡結構體系中,要從各自主體出發來進行功能布局,同時考慮區域與區域之間、區域與上下級不同節點之間的承接與互動關系,既發揮主城區的輻射和帶動功能,又充分調動各個部分的自身活力和積極性。
網絡狀城市布局的政策驅動力
政策驅動對城市布局作用明顯成為城市布局的“中國特色”,正是這個特色,將使中國的城市布局不斷走向網絡狀。
產業發揮推動作用和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對所有規模、所有類型的城市布局同樣發揮作用,王偉凱強調,在產業方面,通過不同城市的產業分工合作,加強城市之間、區域之間的聯系;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軌道交通、航線等交通線路,可以把區域之間聯系起來,而高速信息網絡的建設則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動,形成區域信息網絡。
例如,國家發展長江經濟帶的相關文件指出,為了向中國經濟新支撐帶提供保障,按照國務院部署,我國2020年將建成橫貫東西、溝通南北、通江達海、便捷高效的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包括暢通的黃金水道、高效的鐵路網絡、便捷的公路網絡、發達的航空網絡、區域項鏈的油氣管網及一體發展的城際交通網。
另外,對大城市而言,還可以通過服務端的發展來促進城市網絡狀布局的實現,金融等都是較好的服務端發展內容,但只有大城市才具備金融和創新的配置能力,王偉凱表示。例如,北京、上海等城市都在提金融中心或者某方面的創新中心,這樣,大城市可以作為大結點,如上海作為長三角的節點,一方面可以和東亞、東北亞聯系,另一方面還使周圍的中小城市與之產生聯系,這種方式雖然比產業推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效果略顯遜色,但依然是大城市實現網絡狀城市布局的有效方式。
以上措施的付諸行動都離不開政策的指引,如果說各國的城市布局都存在政策作用的影子,但中國的政策驅動作用更加明顯,上述業內人士指出。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