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墻沿線20個節點城市設計出爐
玄武門將建城墻及明史博物館,中華門廣場將擴容,清涼門將建特色游船碼頭,古石頭津碼頭的景像有望重現……昨日,記者獲悉,南京市規劃局已經完成《南京城墻沿線城市設計》,玄武門、解放門、中華門、石頭城等重要的20個節點,全都有了各自的規劃設計方案。未來,你將能看到更有蘊味的南京城墻。
神策門至太平門段:
原九華山公園入口外移
該段落北起神策門公園,南至太平門,全長約5.6公里。城墻外側是玄武湖公園,環境質量較好,本次設計主要是針對城墻內側進行改善優化,針對步行系統、綠化系統、服務設施系統、建筑整治等方面。其中,將玄武門段落、解放門段落、太平門段落做為重要節點進行詳細設計。
【玄武門節點】:設計中重新規劃了廣場周邊道路,拆除了城市規劃館北側建筑。以三個不同標高的廣場平臺形成中央路標高到玄武門入口標高的自然過渡,同時重塑垂直于城墻和城門的城市軸線。此外,還將重塑的空間軸線分別聯系中央路地面標高、原城市規劃館入口標高及玄武湖公園入口標高;開發半地面層和地下層空間為商業功能,和山西路地下商業空間及地鐵站換乘空間連接。
值得一提的是,這里規劃將原城市規劃館和明基酒店聯合改造成集城墻博物館、明史博物館及游客中心于一體的綜合性建筑。
【解放門節點】:將擴大玄武湖公園入口前的集散廣場,增設大巴停車場,擴大服務設施規模以滿足大量游客集散的需要;對解放門以西臺城城墻段落沿線北側進行慢行系統整治,開放城墻登臨點,設置公共停車場。還將利用地形高差設置半地下服務設施用房,集中放置公共廁所、零售小賣、物業管理等服務功能。
【太平門節點】:此處主要針對城墻遺址位置的荒廢用地進行整治,以成排松柏和拾階而上的步道形成對城墻的隱喻;同時將原九華山公園入口位置外移,將原先沿城墻的人車混行道路改為慢行道路,新增公共停車場和移動廁所。
太平門至東水關段:
凸顯城墻與山水間的融合
此段城墻自龍脖子段開始蜿蜒于山地丘陵中,地形特色明顯。自中山門起,連續且保存完好,城河一體特色特色顯著。此段設計重點在于保護與完善城墻本體及其歷史環境,通過對城墻兩側現有建筑的判斷與處置、對城墻兩側慢行系統的梳理、對城墻本體及兩側綠化系統的整合、以及對城墻周邊服務設施的綜合設置,完善該段城墻所依存的山體環境、水體及濱水空間的綜合設計,凸顯中山門以北城墻與山體相得益彰、中山門以南城河一體的空間特色。
【琵琶湖段】:琵琶湖段墻體多為架山墻,由富貴山向南折向琵琶湖。設計主要為梳理城墻內外兩側綠化,彰顯城墻特色及其歷史環境。
【中山門節點】:注重梳理高差,提供便捷適宜的登城步道,結合景觀布置,烘托莊重肅穆的城門形象。
【正陽門節點】:現存遺址公園位于正陽門西側,東側則缺乏設計,且地上部分無遺址留存,為改造設計重點。由于正陽門原有內外甕城共四道城門,該方案以此為基礎改造地景,設計四道植物墻體用于引導人流,營造流線和形體自由舒展的景觀環境。
【前湖段】:沿岸景觀環境好,基本保持現狀。城墻向南轉折后,原明陵路車行道距離城墻過近,且缺乏人行空間,該段落設計對道路向東側偏移以滿足城墻安全距離,設置相應慢行道路。城墻內側設計將搬遷位于城墻所在山體上的建筑,恢復綠化并提升環境品質,以展現城墻。
【通濟門】:將考古現場結合北側現有公園設計,開放成遺址公園進行展示。通過沿河綠道與東水關遺址相連,以棧道和大喬木限定甕城邊界并賦予沿河綠化以城內自由之形態。
東水關至西水關段:
貫通夫子廟-東水關-白鷺洲公園慢行線
設計指出,東水關至西水關段城市設計將針對建筑處置、慢行系統、綠化系統、服務設施四個方面,提出具體的保護與協調措施,重點突出明城墻完整段落的整體風貌,并設立保護線,降低不協調的高層建筑,增補綠化,貫通沿線慢行游線。
【東水關段、白鷺洲段】:著重對周邊超高建筑、風貌較差建筑、保護線內違建進行梳理,拆除建筑后的空地作綠地補充;貫通夫子廟-東水關-白鷺洲公園的慢行游線,保留現狀二級游客中心、廁所等設施,于城墻西側新建一處三級游客中心。
【中華門節點】:在交通層面,取締鎮淮橋停車場,結合北側公交車站場設計;在水上游線方面,將中華門碼頭移至鎮淮東橋東側;在景觀廣場方面,對中華門廣場進行拓寬,取締車行,集散人流。并增強空間秩序感,突出從中華路看中華門的視覺感受。
【西水關】:整合設計以樹陣的形式對城墻遺址段進行延續;并沿內秦淮河設置濱河步行棧道,通過地下連通鳳臺路兩邊的公園。
新民門至清涼門沿線:
清涼名將建特色碼頭,取名“石頭津”
對于新民門至清涼門沿線的城墻,設計分段落以及各節點進行了設計。其中提出,新民門被住宅小區包圍,連接城門的城墻均被拆除,有一條城市道路穿城門而過,城門周圍環境較為雜亂。遠期擬改造拆除城門周圍住宅區,形成以城門為中心的開敞空間,提高城門辨識度。整修城門本體,并在原城墻位置使用標志性的鋪地與種植標示出原城墻遺址所在位置。
【儀鳳門至挹江門段落】:建議搬遷城墻內側距離城墻過近及風貌與城墻嚴重不符的建筑,恢復城墻歷史環境,增補綠化,增加沿城墻內側慢行道路,挹江門東北側增加綜合服務點及停車場。
【挹江門】:本節點設計充分利用現狀,將半圓形親水平臺改造為小型游船碼頭,利用圓形廣場作為游客集散場地。將水域東岸的管理用房加以改造,承擔游船碼頭的售票、管理等功能,風格與西岸水榭統一。
【華嚴崗】:華嚴崗門東面將進行山體與植被的恢復,弱化通道的視覺效果;西面則主要體現城門的巍峨氣勢。華嚴崗門就像一座“城墻天橋”,市民可在上面行走,并不破壞山體自然形態的美觀,展現出此段包山墻的視覺特色。
【石頭城北段落】:將搬遷石頭城路東側疊壓遺址線的建筑,恢復綠化,沿城墻遺址線成行列種植大喬木;對古林公園進行優化,增加與石頭城路連接的慢行線路;石頭城路與秦淮河之間局部建筑搬遷,恢復綠化,使城河之間實現連通。
【虎踞南路(南)段落】:虎踞南路東側沿城墻遺址線成行列性種植大喬木,對現有綠地進行優化,局部增設綠化節點。遠期將搬遷虎踞南路與秦淮河之間的建筑,恢復城河之間綠地。
【清涼門】:考古資料確定,古石頭津碼頭位于現在外秦淮河濱河一帶。將設計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游船碼頭,取名“石頭津”,意在彰顯南京城墻的文化底蘊,同時增建明清時期形制的碼頭建筑,設置古時游船形態的觀光船等。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南京城墻一年四季都有不同風景
眼下,南京23公里的明城墻已經全面開放,你知道城墻沿線有哪些美景可看嗎?昨天,南京人大舉行“金陵民聲—熱點網談”,就南京城墻保護立法工作,邀請人大代表、相關部門負責人與網友進行互動交流。【詳細】
南京擬打包建設石頭城遺址公園
1988年,石頭城作為“南京城墻”的一部分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南京在石頭城基礎上興建了石頭城公園。昨天傍晚,南京市規劃局就南京市石頭城遺址公園概念性規劃設計在官網進行公眾意見征詢【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