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如何體現城市特色
建筑學家沙里寧曾說,“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城市建筑是一個城市文化最直接的體現,是不可復制的城市文化“名片”。然而在當前城市建設大潮中,“奇奇怪怪的建筑”有之;“千城一面”現象有之;仿古蔚然成風者有之。究竟城市建筑該如何更好地彰顯城市文化?怎樣使城市建筑更好地打造文化環境、提升文化品位?記者就此采訪了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建筑系教授張杰。
記者:您認為當前中國城市建筑中存在哪些突出問題?
張杰:中國的城市建筑千篇一律,沒有個性,高樓林立、復古成風、大量抄襲國外著名建筑。追求奇形怪狀,不但大量浪費人力財力,而且不實用。
記者:上述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張杰:單純的研究一座建筑不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一個城市是由眾多建筑物組成的,所以要研究城市建筑群才能解決問題。我認為,造成以上現象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一是不尊重所在區域的地理、地貌、氣候;二是不尊重地方的歷史、傳統、生活習俗;三是沒有遵循工程建設本身的規律。此外,一些地方官員喜歡建設有較大影響力的城市景觀和建筑,以此彰顯自己的政績,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記者:如何讓城市建筑更好地彰顯城市文化,體現城市特色?
張杰:從一個城市成片成區的建設角度來看,要尊重建設所在地域的地理、地貌、地形。現在建設一個新區對地形地貌的觀測很少,能填的就填,能挖的就挖,而地形、地貌、氣候則是一個城市和其他城市不同的根本原因,忽略了這一點也就形成了千城一面的局面。
二要尊重地方歷史、傳統、風俗習慣。任何一個地方都不是平地起家,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歷史。歷史是多層面的,有的比較輝煌,有的比較平淡。如果過去的東西都認為是不值得尊重的,那就無法體現地域文化,就不可能有特色。尊重地域文化是多方面的,比如一個城市形成的建筑風格、布局,不能只為了獨特而不實用。
三要遵循工程建設本身的規律。許多城市建設鋪攤子鋪得過大,建設的新城與老百姓沒有關系,那就很難形成特色。
記者:怎么看待很多城市通過建筑來發展本地旅游的現象?
張杰:旅游開發無可厚非,但不要太過,不能因為利益就一哄而上、大拆大建。發展旅游更要尊重城市的歷史,城市建設要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系,還要面向日常生活,城市建筑并不只是一個紀念性的物品,主要還是為了城市居民日常的生活工作,還要面向未來。
記者:是否每座城市都需要一個地標性建筑,地標建筑在傳遞城市文化方面有何作用?
張杰:城市地標體現地域文化的特色,是市民一種文化和心理上的認同。地標性建筑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得建設在合適的地點上,就像臥室的物品放在臥室,客廳的物品放在客廳,地標建筑不能光是看的,還要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相關,不要一味地建一些中看不中用的建筑。任何城市都需要精神層面的東西,但這種項目過多、過大就會與老百姓生活的舒適度相沖突。
記者:國外城市建筑的發展對我們有哪些啟示?
張杰:首先要學習國外城市設計決策機制。國外城市建筑有嚴格的審批、規劃制度。其次就是要尊重規律,服務于城市居民的生活,這才是城市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此外,還要學會創新,不要抄襲,不能跟風,趕時髦就會使城市失去特色。
詩人歌德認為“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建筑是城市文化精神的體現。建筑在塑造文化的同時,也就彰顯了城市的文化追求。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哈爾濱冰塊與城市建筑相映成趣
1月2日,松花江哈爾濱段岸邊的冰塊與城市建筑相映成趣。時下,冰城哈爾濱市正值嚴冬時節。在松花江哈爾濱段的江畔,采冰人從江中采出冰塊放置在岸邊,廢棄的冰塊也堆積在一旁,這些冰與遠處的城市建筑相映成趣,仿佛詮釋著【詳細】
全國主要城市標志性建筑
標志性建筑就是人們可以用最簡單的形態和最少的筆畫來喚起對于它的記憶。一看到標志性建筑就可以聯想到其所在城市乃至整個國家,就像北京天安門、悉尼歌劇院、巴黎埃菲爾鐵塔、紐約自由女神像、比薩斜塔等世界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