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守林業生態保護紅線
自上而下劃定林業生態紅線實現生態紅線全面覆蓋和全面貫通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濕地、荒漠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家形象地把森林生態系統喻為“地球之肺”、把濕地生態系統喻為“地球之腎”。生態紅線的核心是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紅線,發展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保護好森林、濕地、荒漠三大自然生態系統以及野生動植物和生物多樣性是林業的重要職責。
為了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黨的十八大精神要求,國家林業局編制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首次劃定了林地和森林、濕地、沙區植被、物種4條國家林業生態紅線。林地和森林紅線:全國林地面積不低于46.8億畝,森林面積不低于37.4億畝,森林蓄積量不低于200億立方米,維護國土生態安全。濕地紅線:全國濕地面積不少于8億畝,維護國家淡水安全。沙區植被紅線:全國治理和保護恢復植被的沙化土地面積不少于56萬平方公里,拓展國土生態空間。物種紅線:確保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嚴禁開發,確保現有瀕危野生動植物得到全面保護,維護國家物種安全。
目前,全國已有多個省份按照要求,積極劃定省、市和縣級林業生態紅線,并向社會發布。江蘇省率先在全國劃定了生態紅線區域,將包括自然保護區、重要濕地等15種地類,占全省面積約20%的土地納入了生態紅線區域;貴州省劃定了林業生態紅線,省人大通過了《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這是全國首部省級層面生態文明建設地方性法規。通過劃定省、市、縣三級林業生態紅線,構建林業生態紅線體系,必將實現生態紅線全面覆蓋和全面貫通,以“生態紅線”推動全國生態系統的全面保護。
采取有力措施嚴守林業生態紅線
為加強林業生態紅線保護,國家林業局組織實施了《全國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綱要》,推進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和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商業性停伐試點,積極開展森林可持續經營,嚴守林地和森林紅線;實施《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加大對我國“淡水源”、調蓄功能區、糧食主產區等重要區域濕地的恢復修復力度,嚴守濕地紅線;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和退牧還草,以及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等生態修復工程,嚴守沙區植被紅線;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實施瀕危物種拯救行動,嚴守物種紅線。
通過不斷加大林業生態修復和保護力度,我國生態系統退化、生態狀況惡化的趨勢有所扭轉。但是,林業生態赤字大、欠賬多、問題重,遠不能滿足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嚴守林業生態紅線都將是各級地方政府和林業主管部門的核心任務。
第一,要加強立法。生態紅線是維護生態安全的底線,有了法律保障,有了政策跟進,才能保證生態紅線劃得好、守得住。要制定最嚴格的生態紅線管理辦法,運用法律手段嚴守林業生態紅線。在《森林法》修訂中,要充實林業生態紅線的內容,明確林業生態紅線的法律地位;要盡快推動《濕地保護條例》出臺,健全國家層面林業生態紅線保護法律體系。
第二,要加強執法。采取有力手段,嚴厲打擊亂砍濫伐、亂采濫挖、亂捕濫獵,以及亂占林地濕地等破壞林業生態紅線的違法犯罪行為。要強化林業監督執法隊伍建設,推進林業行政綜合執法,提升執法能力;加大對違法破壞森林資源案件的查處督辦力度,掛牌、督辦、查處一批影響惡劣、久拖不決的大案要案;密切關注危害林業生態紅線的傾向性、苗頭性問題,及時開展專項檢查或組織專項行動,從源頭上遏止破壞林業生態紅線的行為。
第三,要加強考核。嚴守林業生態紅線,關鍵在于促進地方政府樹立紅線意識和底線思維。要完善干部考核評價制度,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推進地方政府建立并實施保護發展森林資源目標責任制,把林地、濕地、荒漠生態空間保護和治理,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地方政府目標責任制考核。完善破壞林業生態紅線保護違法案件問責制度,依法追究黨政干部在生態保護中的違法行政和失職瀆職行為。
第四,要加強監測。通過開展全國森林資源清查、荒漠化和沙化監測、野生動植物資源調查、濕地資源調查,依托國家級宏觀監測體系,結合地方監測、定位監測、專項監測等手段,構建定期清查與年度監測相銜接、國家監測與地方調查相協調、抽樣調查與區劃調查相結合的一體化監測體系,全面掌握森林、林地、濕地、荒漠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總體情況,科學評估資源變化、生態狀況、功能效益和林業建設成效。
生態紅線不僅關系生態安全,而且關系民生福祉。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實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嚴守林業生態紅線,切實擔負起保護自然生態系統、構建生態安全格局等重大職責,努力推動我國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編輯:zha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