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為何要限制“怪建筑”
從“秋褲樓”到“馬桶蓋”,近年來,一些形式各異的“奇怪建筑”似乎正不斷在各地涌現。有調查顯示,6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所在地有造型“雷人”的地標建筑。據了解,針對越來越多的“怪建筑”,北京將進一步細化建筑設計的規范要求,對建筑體量、尺度、風格、色彩、形式、材料等基本方面進行必要的規定。
限制建筑“求怪”
日前,北京市召開了北京名城委專家工作會暨建筑文化傳承與創新座談會,在會上市委常委、副市長陳剛表示說,對北京建筑外觀要進行必要的規避來整治怪建筑。既要注重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也要為城市風貌和人居環境創造和諧宜居的場所。“求怪的建筑,是盲目自大,還是要回到健康心態。”陳剛還表示,要將北京市歷史文化建筑摸清家底,分類制定保護方案,既要對北京保持歷史名城的整體風貌,同時也要能夠體現出國際城市的當代的精神和地域的特點。
此外,北京市還將創新名城保護和城市規劃管理機制。在城市規劃和設計管理中增加專業力量,推廣“協同規劃”機制,讓責任規劃師和責任建筑師協助管理城市規劃,明確長期跟蹤服務、參謀決策和協助治理的責任。在繼承城市歷史文化和探索建筑創作中,完善專家評審和公眾參與機制。探索建立建設項目后評估制度,對重要建設項目、民生項目、基礎設施項目進行后評估。
而在規范“怪建筑”方面,還要充分發揮城市設計的指導作用,利用總體規劃修改契機,增加城市設計的內容、提高建筑設計的水平。通過城市設計確定建筑整體風貌要求,對建筑體量、尺度、風格、色彩、形式、材料等基本方面進行必要的規定。
實際上,此次對于建筑的規范并非全新規定。早在2000年,也就是北京市申辦奧運會時就對北京全市建筑物的外立面色彩做出過規定,要求北京建筑物的外立面主要采用以灰色調為主的一個復合色,從而創造穩中大氣、素雅和諧的城市環境。根據目前《北京市市城市容環境衛生條例》的相關規定,北京的建筑物在體量、造型、色調和風格上也都應當努力和周圍的景觀相協調,以達到這樣的標準。
怪建筑易“短命”
為何要限制“怪建筑”的蔓延呢?不少業內人士分析指出,盲目求新求怪、不環保、浪費資源都是這些建筑常見的“通病”。更嚴重的是,怪建筑往往還很“短命”。
近日,廣州市耗資8億元建成的陳家祠廣場,僅使用4年時間,即因為城市建設需要“推倒重來”。類似的短命建筑在各地不斷上演:2005年,耗資4000萬元建成的重慶渝西會展中心僅僅投入使用5年,因在原址上修五星級酒店被拆;2014年8月,投資2.7億元的云南省河口的“邊境明珠”在完工3年后被拆。
不注重歷史建筑保護、反而崇洋媚外搞“山寨”更是許多怪建筑受人非議的原因。今年5月,石家莊市一文化園仿制“獅身人面像”,結果引來“正版”擁有國埃及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投訴。被不斷山寨的還有埃菲爾鐵塔、白宮……一些地方甚至不滿足仿造一兩個標志性建筑,而是仿制整個城市。比如廣東惠州近乎“克隆”了奧地利村莊哈爾斯塔特,杭州市郊的“天都城”則以“巴黎”的面貌出現。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建筑設計有時候要聽聽房子自己的意見
近日,設計權力榜在北京頒獎,諸多獲獎項目中既有日本設計師改造的北京大雜院,也有中國學者策展的城市設計檔案展覽。細細了解這兩個項目不難發現,其中蘊含的設計師、策展人關于城市與設計的思考,正切合了本屆設計權力【詳細】
深圳發布建筑設計新規 釋放建筑創作空間
為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水平,推進建筑設計的標準化和規范化,1月11日,深圳市規劃國土委發布了《深圳市建筑設計規則(修訂稿)》(以下簡稱《規則(修訂稿)》)。據悉,《規則(修訂稿)》放寬了對公共空間、建筑形體等的管控,以進一步提升【詳細】
古希臘建筑設計的七大奇跡
古希臘的七大奇跡是:帕臺農神廟、耶皮戴奧斯劇場、奧林匹亞宙斯神廟、特爾斐、羅德斯巨人像、桑托林島、克諾索斯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