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新型城鎮化要走共生、循環、協同的生態化道路
——訪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迅
12月11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因此要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新方式。繼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之后,“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集約、智能、綠色、低碳”方針。當前我國各地都在積極探索低碳生態化城鎮建設之路。我國城鎮化建設以生態、低碳理念為指導的態勢已初步形成。
目前我國城鎮的低碳生態化建設現狀究竟如何?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的生態城鎮化道路究竟應該如何走?針對以上問題,中國經濟時報特邀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迅為讀者詳細解答。
融合共生、循環、協同理念
中國經濟時報:請結合目前我國城鎮化快速推進的現狀分析為何要走低碳生態城鎮化道路。
李迅:美國諾貝爾金融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指出,影響21世紀人類的兩大事件,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高科技發展,另一件是以中國為代表的城鎮化。足見中國的城鎮化對世界影響巨大。數據顯示,2002年—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以平均每年1.35個百分點的速度發展,且規模龐大,城鎮人口平均每年增長2096萬人,這樣的規模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由此也帶來了社會結構形態的巨大變化。
然而,過去30多年我國城鎮化的道路延續了英美模式,選擇了一條以廉價的勞動力、土地資源、環境成本來支持外延式快速擴張的線性發展道路。我們認為運用科學技術、金融資本就可以挑戰自然、戰勝自然,片面地認為“人定勝天”,但是現在環境污染嚴重、水資源短缺、社會發展不均衡等問題突出。經過多年發展我們正逐漸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低碳、生態觀念的提出都是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具體表現,逐步回歸我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發展理念,通過積極探索,走出一條以生態化理念支持城鎮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中國經濟時報:如何理解用生態化理念支持城鎮化建設?
李迅:這個理念始于上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人與生物圈”的課題計劃,希望用生態學原理指導城市建設。生態化的核心要義在于:第一,生物之間在競爭的同時講求合作,競爭和合作產生共生的關系。第二,生態化強調循環發展,世界上的物質是不滅的,能量是守恒的。所有垃圾都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第三,協同原理。世界上所有的物種都有關聯,會形成自組織形態。共生、循環、協同這三大生態學內涵能夠幫助城市建設實現從線性、不可持續到循環、可持續道路的轉變。
正是基于城市的重要性,在城市里我們更加關注生態化建設。城市占地球表面積的2%,城市人口占全球人口的50%,創造了全球80%的GDP,同時也消耗著同樣比例的資源、能源,排放著相同比例的污染物。城市既是財富創造的核心區,也是環境污染的最大制造者和受害者。
四十多年來,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在推進生態城鎮化,近年來,中國也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特別是從黨的“十七大”開始,黨中央提出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更是把生態文明作為重要的一章列入到黨的政府報告當中,強調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目前,我國657個城市中已有約280個城市把生態、綠色、低碳作為城市發展目標提出。當然,僅僅建立這個理念遠遠不夠,還應當按照技術體系、目標體系來以實際行動踐行生態城鎮理念。目前,各部委都在積極推動低碳、綠色、生態城鎮試點。但是,一個城市真正實現生態化建設需要一個過程。我認為需要約20年時間才會有明顯成效。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新型城鎮化等將成政府投融資主要方向
日前,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詳細】
“特色”引領新型城鎮化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就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我國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十九大報告在回顧過去5年工作和歷史性變革時指出,我國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詳細】
著眼“新”的特質抓好新型城鎮化建設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以人為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是實現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的必然選擇。我們要加大對新型城鎮化的理論研究力度,著眼【詳細】
寧夏出臺新型城鎮化“十三五”規劃
日前,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審議通過了由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牽頭編制的《寧夏新型城鎮化“十三五”規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