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荷蘭溫室技術看生態創新
人們常用“小國大業”來形象地描述荷蘭的經濟特征。荷蘭本土面積僅4萬多平方公里,但其農牧產品卻以優質、高產聞名,鮮花和種子的出口量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其中生態技術成為荷蘭現代農業的核心。
荷蘭“寸土寸金”,冬季漫長,發展農牧業有諸多不利因素。不過荷蘭人的勤勞和聰慧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先天不足”。荷蘭的一位部長曾這樣形容荷蘭人:從荷蘭商店里買回來的襯衫都是卷著袖子的,回家穿上就可以直接下地干活。而更重要的是,勤勞的荷蘭人懂得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土地,并通過創新給農業貼上生態的標簽,頗具特色的荷蘭溫室產業就是對這一概念的最好詮釋。
荷蘭的溫室建筑面積約有1.1億平方米,占全世界玻璃溫室面積的1/4,主要用于種植鮮花和蔬菜,年產值高達12億美元,是荷蘭的重要經濟支柱之一。筆者發現,荷蘭的溫室基本上是由計算機自動控制的,灌溉用水需要進行再收集、處理,反復使用,水的計量單位精確到了“滴”,真正做到了“不浪費一滴水”。為了使產品更有競爭力,很多溫室企業將營業額的15%投入到新產品的研發中,即使經濟不景氣也不減少投入。這使得荷蘭保持了溫室的生態創新優勢,并多次獲得歐盟設立的創新獎項。
荷蘭溫室可謂是農業生態創新理念的先行者。如今,不僅僅是荷蘭,法國、德國、捷克等很多歐洲國家都有自己的生態標簽,生態的理念也不局限于農業,而是滲透到了各行各業中。以工業基礎很好的德國來說,政府一直鼓勵并資助企業向節能環保模式發展,引導企業實現“好的增長”。不少德國企業遵循“智慧方案,更智慧的商業”理念,通過更多的關注和資金投入,確保有質量的增長。
歐盟成員國注重生態創新的意識,離不開歐盟的倡導和鼓勵。為了節能減排、營造生態創新環境,歐盟通過了多項立法,并建立多種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旨在生產高品質產品的同時,盡可能降低對環境的影響。有看得見的實惠、有得當的獎勵措施,人們更愿意做。
丹麥有學者認為,大自然賦予了人類很多可再生能源,關鍵是要智慧地使用,將其轉化成清潔可利用的動力。的確,我們每天對著太陽、潮汐、風等可再生的能源,卻常常眼睜睜看著它們白白流逝,這已經不完全是技術層面的問題。除了意愿,更要有智慧的行動。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天津生態城:“三和”“三能”下的生態創新
生態城與其他功能區相比,其起點更高、責任也更大,同時也得到了兩國各級政府部門的極大關注,共同設立了“政府+企業”的新型合作模式。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