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建筑:走向綠色發展之路
五記“組合拳”打造綠色節能好房子
1999年重慶建成夏熱冬冷地區首個建筑節能50%的示范小區—北碚天奇花園;2008年率先在全國出臺建筑節能地方法規《重慶市建筑節能條例》;去年又在全國率先將國家一星級綠色建筑要求納入建筑節能標準執行……
一系列措施表明,重慶建筑正從注重節能向強調綠色發展轉型。
所謂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與節能建筑相比,綠色建筑的內涵和外延顯然更為廣泛。”市城鄉建委黨組書記、主任程志毅介紹,近年來,我市貫徹落實國家和地方有關法律法規,按照國務院“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要求,率先在全國建立起推動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的政策法規、技術標準、產業發展、實施能力和社會參與五大體系,走出一條符合重慶實際、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節能技術和管理路線。
五記“組合拳”推出,我市在新建建筑能效、公共建筑能效、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規模化水平、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能效和產業化水平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數據顯示:我市城鎮新建民用建筑嚴格執行節能強制性標準,節能強制性標準執行率達到100%。2005年來我市已累計建成節能建筑面積4.05億平方米,約占全市城鎮建筑面積的50.3%。
截至目前,我市通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完成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430多萬平方米,全市建筑能耗監管平臺可對290棟重點大型公共建筑用能進行實時監測;累計實施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500余萬平方米,惠及約5萬戶市民;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面積700多萬平方米;我市培育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產業基地20個,形成年產值近120億元的建筑節能產業集群。
隨著越來越多市民享受到綠色節能好房子,“十二五”末,重慶將形成年節能460萬噸標煤、減排二氧化碳1048萬噸的能力。
機制體制創新多領域實現“綠色突破”
重慶建筑能夠從注重節能向綠色發展轉變,從單體建筑綠色化向區域綠色化轉變,主要原因是我市高度注重機制和體制創新。
市城鄉建委總工程師吳波表示,重慶除了建立五大工作體系外,在節能監管機制、創新綠色發展思路以及創新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創新可再生能源應用技術管理方面均有多項突破—
為規范建筑節能材料和產品的使用行為,我市將1300余項建筑節能技術納入了備案管理;重慶是全國唯一創新建立了強制性的建筑能效測評與標識制度,所有新建民用建筑項目竣工前均需通過建筑能效測評,未經建筑能效測評或者能效測評不合格的,不得組織竣工驗收,不得交付使用。
我市將激勵引導和強制推廣相結合,建立了從單體建筑、住宅小區和生態城區3個層面推進綠色建筑發展的工作機制。綠色建筑從低到高分為一、二、三星級,重慶通過一系列財政補貼和“稅收杠桿”措施,使得一星級綠色建筑每平方米增量成本基本能控制在30元以內,一般3至5年能收回增量成本。截至目前,我市綠色建筑和綠色生態住宅小區面積近6000萬平方米;全市有軌道交通大竹林基地綜合樓等36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筑標識;悅來生態城成功創建國家首批綠色生態城等等,為實現國務院提出的“到2015年執行綠色建筑標準的比例達到20%”的目標奠定了基礎。
重慶在全國首先大規模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動實施了近90個430多萬平方米的既有公共建筑節能改造項目,培育發展了20余家專業化的節能服務公司。
我市首先在全國采用區域能源系統特許經營權的方式推動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項目持續、穩定運營。江北嘴CBD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采用江水源熱泵復合冰蓄冷技術實施區域供冷供熱的示范項目,彈子石CBD總部經濟區首先在全國采用江水源熱泵耦合天然氣冷熱電三聯供分布式能源系統,水土片區率先采用工業余熱復合水源熱泵技術。隨著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產業不斷壯大,重慶形成了水源熱泵機組和多晶硅批量生產能力。
因為重慶取得的靚麗成績,今年11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在渝組織召開了建筑節能行動工作現場會,推廣重慶建筑節能與綠色低碳城市建設工作經驗。
“綠色進化”加速
助力我市新型城鎮化
如今,生態文明建設的熱潮席卷神州,改變傳統發展模式的呼聲日益高漲,如何實現生態保護和城鄉建設的雙贏?
國家節能中心主任賈復生表示,如果說工業化是目前我國節能潛力的最大領域,未來節能潛力最大的領域就是城鎮化,建筑領域節能潛力巨大。
中國仍處于城鎮化高速發展的階段。2020年我國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將提升至50%。業內人士認為,重慶應抓住城鎮化高速發展機遇,以“控制能耗總量、提升能源效率”為主要思想,以“綠色化推進、區域化推進、市場化推進、產業化推進、系統化推進”為核心,建立以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為推手的城鎮化發展機制。
為促進建設領域的“綠色進化”,我市結合本地經濟發展程度、氣候資源稟賦,去年出臺了《重慶市綠色建筑行動實施方案(2013-2020年)》,該《實施方案》要求,2015年起,除主城區中心區和兩江新區新建公共建筑繼續執行一星級綠色建筑標準外,其他區縣(自治縣)城市規劃區新建公共建筑也開始執行一星級綠色建筑標準;2015年末,建成10個以上在西南地區領先的綠色建材產業基地。力爭2020年,全市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一星級綠色建筑標準,建成一批綠色低碳生態城區;基本完成有改造價值的大型公共建筑的節能改造;基本實現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規模化應用;綠色建材在新建建筑中的應用比例超過60%。
隨著重慶建筑華麗轉身,“因地制宜、以人為本”的綠色建筑將為我市新型城鎮化注入更多綠色和發展動力。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