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群爭鋒:一城獨大現象嚴重
2014年中國六個城市群綜合指數水平的排名依次為: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東半島、中原經濟區、成渝經濟區
城市群作為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建設的“主體形態”,成為2014年最為關注的城市話題。
2014年12月30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微博]城市科學研究院和《瞭望東方周刊》等聯合承辦的“《中國城市群發展報告2014》發布會”在上海舉行。
這份報告由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教育部《中國都市化進程年度報告》課題組主持完成,從人口、經濟、社會、文化和均衡性五方面,對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東半島、中原經濟區、成渝經濟區六城市群進行綜合考量和客觀評價。
長三角排名第一
該報告主編、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透露,2014年的報告涉及城市總數達到87個。同時,新增的成渝經濟區、中原經濟區、山東半島城市群分屬于中西部及東部二線城市群,研究對象在空間布局上更加合理。
報告顯示,中國六個城市群綜合指數水平的排名依次為: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東半島、中原經濟區、成渝經濟區。其中,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在優質人口集聚、居民生活質量和文化發展水平上走在前列,位居第一陣營。
山東半島城市群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經濟基礎,位居第二陣營。
中原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經濟基礎薄弱,城市一體化程度較低,與東部城市群仍存在較大差距,位居第三陣營。
劉士林分析說,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綜合發展水平依然具有絕對優勢,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發展水平雖落后于三大城市群,但遠高于中原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中原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的綜合指數數值均比較小,無論是發展速度還是發展質量都相對落后。
京津冀、長三角綜合指數持續上升
縱向比較,從2007年到2011年,六個城市群的綜合指數均呈現出上升趨勢。其中,京津冀和長三角的綜合指數持續上升,尤其是長三角在2011年的上升十分顯著。
長三角在我國城市群中一直經濟排名第一,此次以綜合排名第一躍居我國城市群之首,表明其在轉變城市發展方式上有所建樹。這不僅對長三角,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都是一個好信號。
與之相比,珠三角在2007年到2011年的綜合指數值持續波動,是其在2014年排名中退居次席的主要原因,這固然有諸多現實原因,但與珠三角自身發育不夠成熟密切相關。
而新加入排名的成渝經濟區和中原經濟區,綜合指數增長幅度較小,2011年甚至出現回落,這與中西部城市群發展基礎薄弱、抗干擾性差是一致的。
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綜合指數除2008年有所下降,一直保持持續增長的態勢,是體量不大但在總體發展水平上卻超過成渝經濟區和中原經濟區的主要原因。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上海浦東足球場項目規劃設計方案正式獲批
2月14日消息,著名體育評論員姬宇陽在微博中透露,上海浦東足球場項目規劃設計方案正式獲批,作為上港新主場,浦東足球場是能夠滿足FIFA國際A級比賽要求的專業足球場,球場固定坐席數為33765個。(圖片來自姬宇陽微博)【詳細】
新型城鎮化等將成政府投融資主要方向
日前,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詳細】
推進建設彈性城市 解決交通問題要靠規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強調要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這一論斷對我們推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