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見大 智慧城市從十個關鍵詞看變化
智慧城市是我國未來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是將信息化有機融合到新型城鎮化的一種新思維模式,是城市綠化、低碳、集約、節能、可持續發展的最終體現,是廣電網、通訊網、互聯網相互融合的產物、集手機屏、電視屏、車載屏、電腦屏于一體,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計算機通信等多種新一代技術打造完美的城市形態。
由此可見,智慧城市的范疇太廣、所牽扯的資源也太多,即便有政府大力推進,眾多參與企業多方努力,其進展依舊緩慢。回顧2014年智慧城市的推進和發展,從市個常見的關鍵詞中,看到變化。
頂層設計
頂層設計可是2014年的跨界流行詞匯。
它原是系統工程學概念,意思是從頂層開始,對工程項目的各個層次、各個要素、各個方面統籌規劃,以便高效快捷地實現目標。后廣泛應用于政治、經濟、軍事等各領域。
在2014年,它既是一個政治名詞,寓意政府的“戰略管理”,又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前置條件。
因為,不管適用在政治還是智慧城市領域,其核心都是整體性、全面性、長遠性以及重大性、全局性目標的設定,是政府統籌內外(智慧城市)政策和制定發展戰略的重要思維方式。
作為智慧城市的戰略性設計,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智慧城市頂層設計覆蓋的內涵不僅包括城市本身,更好關注城市的發展和市民體驗:所謂城市發展包括社會、經濟與文化價值的發展;市民體驗則是能夠為百姓帶來切實可感、可知福祉的信息化生存環境。這,才是智慧城市的設計之道,也是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的真正內涵。
惠民
2014年來,政府接連發布三則文件:《關于加快實施信息惠民工程有關工作的通知》、《信息惠民國家示范城市創建工作方案編制要點》、《信息惠民國家示范城市創建工作要求》。
說到底,一系列政策的根本目的就是試圖以信息惠民助推智慧城市務實發展。
正如國家發改委所指出的,國家決定開展信息惠民國家示范省市創建工作、社會保障信息惠民行動計劃、健康醫療信息惠民行動計劃、優質教育信息惠民行動計劃等11大信息惠民任務和計劃,目標在于,重點解決社保、醫療、教育、養老、就業、公共安全、食品藥品安全、社區服務、家庭服務等九大領域突出問題,促進信息消費、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構建和諧社會。
“以人為本”最早來自李克強總理在政府2014年重點工作報告講話,他談到,新型城鎮化必須以人為核心。在從大處著眼,加強有關智慧城市相關頂層設計、標準規范等基礎性研究工作的同時,要兼顧從小處著手,尋找一個體量相對適中的載體作為試驗平臺,研究規律,制定標準,建立樣板,總結經驗,探索與地方社會經濟特點相適應的不同發展模式。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廣州:更新成未來城市發展重要驅動力
廣州改革開放40年,城市化、工業化快速發展,GDP增長了500倍;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常住人口從282萬增加到1450萬已達臨界點,且高度集中在6個老城區。發展伴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在市區內留下了大量“三舊”地區,即舊廠、舊城和舊村,亟需進行城市更新。【詳細】
殘障人士,一群被智慧城市遺忘的居住者
一群人聚在納什維爾的街角,有的坐在輪椅上,其他的在走路。他們手握著智能手機,陸陸續續到來,相互友好交談著;同時,有一名工作人員正在幫助他們登錄一個應用程序。他們分成小組,尋找那些具有歡迎殘疾人標志的餐館、咖啡【詳細】
莫斯科智慧城市計劃統籌各領域400多個項目
莫斯科信息技術局局長阿爾喬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