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城鎮化健康狀況的總體態勢和提升路徑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引擎,也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和途徑。面對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下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多重任務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巨大挑戰,為了更好地發揮城鎮化的積極作用,當下尤其需要對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健康狀況進行正確審視和判斷。
一、城鎮化健康狀況的評價標準
根據發達國家城市化的經驗教訓、城鎮化的內在發展規律、新型城鎮化的內涵要求,應當從速度適中性、水平適當性、布局合理性、城鄉協調性和發展可持續性五個方面對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健康狀況作出評判。
第一,健康的城鎮化是水平適當的城鎮化,要求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宜,既不能過度超前,也不能過于滯后。城鎮化是工業化、非農化和經濟發展的結果,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保持一定量的對應關系,適度同步、協調發展,過度城鎮化和滯后城鎮化都是不健康的。判斷城鎮化率是超前、滯后,還是適當,既要看城鎮化、工業化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又要進行國際比較,考察同類國家或不同國家同樣發展階段的城市化情況。
第二,健康的城鎮化是速度適中的城鎮化,強調速度與質量相協調,即城鎮化速度要與經濟發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反映城鎮發展質量的指標相協調,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更不能以犧牲城鎮化質量片面追求城鎮化速度。判斷城鎮化速度是否適中必須結合城鎮化所處的發展階段,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要保持相應的發展速度,該快的時候快,該慢的時候慢,不能錯位發展。同時,必須結合城鎮化質量,只有有質量的城鎮化才是健康的城鎮化,判斷城鎮化速度是否適中,關鍵是要看城鎮化速度與反映城鎮化質量的要素是否協調。
第三,健康的城鎮化是布局合理的城鎮化,強調城鎮化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協調有序,即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展基礎和潛力,是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城鎮體系合理布局、東中西部地區因地制宜、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和城鎮規模結構。我國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城鎮化既不能是大城市化也不能是小城鎮化,既不能是集中型城鎮化也不能是分散型城鎮化,而必須優化城鎮規模結構、集中型城鎮化與分散型城鎮化相結合、城鎮空間布局合理、地區城鎮化協調平衡。
第四,健康的城鎮化是城鄉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強調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形成城鄉一體、良性互動的協同發展態勢。城鄉協調發展是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我國實現現代化和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城鄉協調包括城鄉政治協調、經濟協調、生態環境協調、人口協調、文化協調、空間協調等方面。
第五,健康的城鎮化是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化,強調城鎮化發展要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即城鎮化必須將生態文明融入全過程,實現人口、經濟、資源和環境相協調,建設生態文明的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和生態文明建設三重任務的疊加時期,城鎮化可持續發展問題倍受考驗,也尤其重要。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喬新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新動向
如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特別是社會保障規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外來人口的需要,那么,城市的發展就是不科學的。【詳細】
《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報告》出爐
記者從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獲悉,由該研究委員會和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詳細】
特色小鎮建設:三大問題及應對之策
自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以來,形勢喜人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苗頭和認識偏差,這需要我們及時理清和調整。當前,我國特色小鎮發展存在三大問題:以招商引【詳細】
徐林:城市化是中國未來最重要結構性改革
按照維基百科的定義,城市化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產業結構不斷升級過程中是農業勞動力像非農產業轉移就業、農村人口向城市地區集聚居住,以及整個社會不斷適應這一變化的過程。我特別關注后面這句話,"整個社會不斷適應這一變化的過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