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稀有建筑類型 傳承歷史文脈
日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文化遺產保護專員杜曉帆將2014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之“榮譽獎”授予“頤和公館”項目,表彰其對民國建筑的保護性修繕。這個擁有26棟民國建筑的項目,如何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嚴格評審?又能給文化遺產保護帶來什么啟示?頒獎儀式后舉行的《民國建筑遺產保護挑戰與探索》論壇上,專家們各抒己見。
填補空白:“成功保護了一種稀有建筑類型”
談起“頤和公館”項目所在的頤和路十二片區,著名文化學者薛冰深有感觸。從1989年開始,因為工作需要,他每天都要路過這里。出于對老城保護的敏感性,他對該地的建筑保護狀況進行了調查,發現情況不容樂觀,“當時26幢樓住了300多戶人家,不但變成了一個個大雜院,外面還建了很多違章建筑。這些建筑內部的結構,很多也都被破壞了。”
經過保護性修繕,26幢樓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評委會評價為“成功保護了一種稀有建筑類型”。杜曉帆告訴筆者,民國建筑在城市發展中很容易被忽視,而“頤和公館”項目的保護利用具有示范性,填補了空白,“可以引導全社會更多關注離我們時代比較近的一些建筑。”正如頒獎詞所說:“這片上世紀20年代末的高級住宅區是一片中國近代建筑,亦可說是民國風格的見證,而此類建筑正不斷遭受著發展壓力所帶來的威脅。盡管被忽視且大多情況下已衰敗,但是頤和公館項目下的26幢別墅仍然散發著他們過去的優雅精致感……
該項目主要關注建筑外部的細致修繕、修復以及對內部空間調整,以適應現代生活的節奏。這些素粉磚墻的別墅都帶有著很強烈的原始特征感,讓我們得以一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
“軟件”融入:營造出一種“場所精神”
除了對建筑本身的修繕之外,“頤和公館”項目更注重的是如何讓歷史韻味重現。“保護好建筑本身當然很重要,但通過建筑營造出的文化氛圍可能更重要。”杜曉帆說。他很贊賞“頤和公館”項目總設計師張光德闡述的“場所精神”的概念。
張光德告訴筆者,建筑學中的“場所精神”源自古希臘神話,今天引申為“駐守在此的獨有的氣氛和精神”。人們常說,民國建筑看南京,而頤和路繽紛多彩的高級住宅形式,正是民國建筑的集大成者,因此在他看來,修繕和改造的根本出發點就是體現民國文化的特色。
薛冰介紹,以往普通人只能在外面看看頤和路民國建筑,不能進入其中,一睹里面的風貌。此次改造后的公館內,設置了很多文化公共區域,具有相當大的開放度,市民可以隨時走進來看展覽,“修繕后建筑本身的基礎條件很好,更重要的是把民國的‘軟件’融入進去,讓人們進去之后,就有穿越到民國的感受,而不是進去只看一座空房子。”
目前“頤和公館”項目的公開展覽內容涵蓋民國服飾、飲食文化、昆曲和教育書籍等各個文化方面。今年,這26幢建筑中的薛岳故居將作為“薛岳抗戰陳列館”,正式對外開放。這是抗日名將薛岳當年在南京居住的私宅,2008年成為掛牌保護的南京重要近現代建筑。
活化利用:“商業元素和遺產保護并不矛盾”
近些年來,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活化利用備受社會關注。以往對于建筑遺產的保護、利用,往往通過“圈起來”或者建博物館的形式,而“頤和公館”開發了以民國文化為主題的精品酒店。商業元素和文化遺產保護是否有矛盾,也成為論壇上專家們探討的焦點。
杜曉帆的觀點是:“作為博物館是一種利用,作為酒店也是一種利用。根據不同的情況,找出適合的方式是最好的。不一定所有的歷史建筑都只能成為博物館或純粹公共活動的場地。”他說:“我們進行文化遺產保護的目標,并不是讓人們回到某一個歷史時期、過那種生活。而是通過遺產保護,讓當地的社區和當地的社會有一個更好的發展,讓人們有更高品質的生活。為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并不是遺產保護不可以做的事,兩者之間并不矛盾。”
薛冰認為這中間存在一個尺度——是不是以純營利為目標。“‘頤和公館’項目并不是純營利利性的酒店,它要讓市民能走進來,要有一個相當大的開放度。”薛冰說。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建筑設計有時候要聽聽房子自己的意見
近日,設計權力榜在北京頒獎,諸多獲獎項目中既有日本設計師改造的北京大雜院,也有中國學者策展的城市設計檔案展覽。細細了解這兩個項目不難發現,其中蘊含的設計師、策展人關于城市與設計的思考,正切合了本屆設計權力【詳細】
深圳發布建筑設計新規 釋放建筑創作空間
為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水平,推進建筑設計的標準化和規范化,1月11日,深圳市規劃國土委發布了《深圳市建筑設計規則(修訂稿)》(以下簡稱《規則(修訂稿)》)。據悉,《規則(修訂稿)》放寬了對公共空間、建筑形體等的管控,以進一步提升【詳細】
古希臘建筑設計的七大奇跡
古希臘的七大奇跡是:帕臺農神廟、耶皮戴奧斯劇場、奧林匹亞宙斯神廟、特爾斐、羅德斯巨人像、桑托林島、克諾索斯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