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我相信思想的力量
城市化絕不是單向地把農民推到城里去,而應是雙向的,讓文化力量重返鄉村
筆者:談到經營城市,我們近年來一直在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
王澍:這需要有一個大的文化眼光來考慮這個問題。大家現在都說,中國下一步發展的最大希望是城市化,未來5到10年內還將有3億農民進城。城市化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個問題關系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們要對文化的問題和國家綜合發展的問題有基本的思考。中國如果做到50%的城市化,那就意味著有7億城市人口。現在整個歐盟才5億人,美國才3億人,也就是說我們會是全世界最大規模的城市化了。
筆者:所以您反而強調農村問題很重要。
王澍:為什么說農村問題重要?因為從資源保護的角度來說,農村是重要的儲備,是巨大的蓄水池,整個城市的發展要靠農村建設來平衡,否則的話,整個資源都被破壞掉了。我們現在吃的東西幾乎沒有一樣是沒有問題的,我們就那么點耕地,被房地產占掉了那么多,農業產量還要不斷地提高,那就只能靠農藥、靠化肥、靠轉基因,靠所有大家不能接受的手段來實現了。這絕對不是一個健康的農業。我去歐洲旅行,他們已經實現現代化了,但他們的田野與鄉村保護得如此美麗。我們什么時候做到現代化了,鄉村也很優美,那將是非常了不得的成就。
筆者:這是一個很宏大的課題。
王澍: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吧。人們猜測我獲獎后在做些什么,其實我現在最感興趣、最想解決的問題并不是大家猜測的那些,而是鄉村保護。這對我來說是最大的課題,也沒辦法一下子解決。鄉村的文化消失得極快,我非常著急。如果我們失去了過去,我們是沒有未來的。我現在帶著學生們,做著大量的鄉村調查。到目前為止,我們做了200多個村落的深度調查。
越調查我越著急——我們整個意識形態上對鄉村是不重視的,雖然我們現在嘴巴上會說一些保護,但實際上做得非常少,最多搞幾個村子的旅游,農家樂。鄉村文化的保護還沒有進入人們的視野。所以我們做的第一件是摸清“家底”:一個縣里還剩幾個村,幾個村是完整的,幾個村是剩一半的,幾個是剩三分之一的,還有些什么東西……做到像戶口調查一樣,哪個村里有多少棟建筑,每一棟都要有照片,有價值的建筑都要做測繪。再深入下去,就是做社會調查,人口狀況、經濟模式等等,都要做調查。做一件事情之前,先要對這件事情了解清楚。我覺得這是最樸素的,也是最起碼的工作。
筆者:鄉村保護如何與您的專業——建筑聯系在一起?
王澍:我們當然有特殊的興趣,我們對中國傳統的建造和材料系統特別感興趣,我們把從傳統中學來的東西運用到新建筑的創作中,這些年我們的新建筑創作就是靠這樣大量的調研支撐的。我也把這些成果引到課程里,讓學生學習它、制作它。人不僅要了解有關傳統的知識,更要用身體去感知這個知識,到這種程度,我們才能說,傳統是有可能被了解和被繼承的。如此之后我們再來討論如何改進傳統的東西,使之適應現代社會。我們在實驗室里,對不同地區的土壤進行科學分析,研究該怎么和混凝土、鋼結構配合使用。如果不用傳統的夯筑,而用現代的氣泵夯筑的方法,配方又該做怎樣的調整和改變。最后,配方還要經受現代法律、法規的評判,比如節能指數等等。
筆者:詩意的工作要用非常踏實的方式來完成。
王澍:是的。這些事都不是馬上能出成果的。我想,5年出個小成果,10年出個大點的成果吧。
筆者:現在看來,您所說的鄉村保護還不止于建筑保護。
王澍:保護農村,還要保護傳統鄉村中的那種人與自然的和諧的生活狀態,這對中國的未來至關重要。如果不是那些傳統的東西,我們怎么可以想像中國14億人口能擠在一處,彼此忍受?這是傳統文化的作用。因為傳統文化中有一套人們高密度地生活在一起、還能保持和諧的禮儀和處理群體關系的方式,有一種讓人平和的心態。在遙遠的鄉村,你可以看到在那么貧窮的狀態下,人們坐在自家門口,向著你微笑。他沒有因為貧窮就變成了強盜、罪犯,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但是現在幾乎所有的教育資源、文化人都被吸引到城里去了。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文化人是儲存在鄉村的,宰相、大臣退休了,常常會回到鄉村當老師。中國傳統的鄉村不是我們現在討論的那個農村,它是文化很深厚的地方,甚至比城市更深厚。在中國的傳統中,城市是追名逐利、暫時去一下的地方,是商人呆的地方,中國人真正的理想生活不在城市里。今天我們關于可持續發展的討論也好,關于生態發展的討論也好,你會突然發現,中國社會的傳統幾乎就是全世界討論的未來。這就是重新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如何讓文化力量重返鄉村,如何讓鄉村擁有高質量的教育水平,這些都是當下需要探討的。城市化絕對不是單向地把農民推到城里去,真正的城市化應該是雙向的,應該有大量的文化人到鄉村去。所以我首先動用自己學院的力量,我們甚至在籌辦一系列的鄉土學院,讓我們的老師、學生下到農村,給農村干部上課,給農民上課。
筆者:這也是您所要建立的建筑教育體系的一部分嗎?
王澍:是的,建筑教育是關乎未來的。我在建筑教育上有一定的野心,我想把立足本土的建筑教育系統地做起來。一個人的力量不大,所以需要一群建筑師一起去做,需要大量的研究。
目前建筑教育的基本問題是把自己等同于一個技術服務業,和腳底按摩行業差不多,對一些基本的社會問題、倫理問題、哲學問題不作探討,對自己的專業狀態不作根本性批判,只是教一些立馬可用的流行的職業性技能。不是說這樣做不可以,職業技術學校可以這樣做,但我們現在是大學都在做這個事情。大學不是職業技術學校,大學要有獨立的判斷、自由的學術,它的價值觀是要對社會負起責任的,而我們的大學現在基本放棄了自己在這方面的責任,處在一種失語的狀態。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