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插花”什么樣 花影婆娑現雅趣
“盆景”:是一種有生命的活藝術
明清花器:呈現古雅華麗之美
花器包含“盆景”與“插花”兩類器皿,中國傳統花器材質眾多,銅、瓷、玉、石、玻璃、漆、木竹等,不一而足。形制則有瓶、盆、缸、碗、盤、桶、籃及掛瓶等,豐富多樣。此次展覽,以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清瓷質花器為重點。其中,“盆景”將植物連根栽植在花器里,是一種有生命的活藝術;花盆被寓意為大地,依觀想來塑造各類植栽,亦可添加湖石、人偶、蟲鳥等配飾,營造具體而微的庭院大地景觀,可觀、可想、可神游,饒富意味。
插花,則是將花木剪裁插置在花器里,欣賞花木姿態之美。花材與花器的運用,取決于陳設空間之大小與功能。如陳設于大廳的“堂花”,須大型花器展現富麗花材;擺置于書齋的“齋花”,需小而雅致,插花時還需思考固定花枝的方式,所以院藏花器經常搭配多孔的金屬內膽,或制成多管形制。
盆景、插花除可單獨擺設,亦可多件同列,也可結合其他質材的裝飾物,透過花材、花器及裝飾物的諧音轉意,呈現如“玉堂富貴”、“事事如意”之類吉祥祈愿的花藝,感受古人裝置藝術的手法。明清皇室花器中,以當代制造的瓷器或琺瑯器為主,有時也選用銅、玉、陶瓷等古器物,改變其原有功能,化身為花器,呈現出古雅華麗的品位。
從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盆景來看,明代的瓷質盆景以青花、五彩、單色釉者居多。而從當時的繪畫作品中,還可以看到鈞窯花盆作品,紅藍粉紫駁雜流宕,形成美妙的視覺享受。而清代初期的盆景則多以青花、五彩為主,釉彩精良,彩繪花鳥、山水,均精妙如畫。慈禧太后喜愛的花器,具有“大雅齋”及“體和殿制”款,常繪制田園花卉與吉祥紋飾,別具特色。到了清朝晚期,民窯瓷器開始大量擁入宮中,除一些象征著吉祥喜慶的紋飾之外,還有一些當時流行的人物、花鳥紋飾。明清時期插花器皿以瓶為主,常附金屬內膽。當春冬時節水易結凍,以內膽隔離水與瓶,可防止瓶器崩裂。內膽蓋面鏤空,間隙用以固定花葉枝腳;清雍正年間造辦處《活計檔》所載,有膽蓋鏤圓形孔的“蓮蓬式內膽”。有連蝙蝠、連螭龍等紋飾的“冰冽式內膽”等。通過繪畫及帶有內膽的插花器皿,可觀察明、清兩代瓶花的形式及花器的選擇;而各種古代銅器、玉器用途的改變,仿古定、汝、官、哥窯及琺瑯等花器的制作,可欣賞明清兩代皇室生活的風雅與創新。
編輯:wangying
相關閱讀
夏日花藝的色彩組合與保鮮
炎炎的夏日氣溫越來越高,人的脾氣都會不自不覺隨之浮躁,插個清涼溫馨的花藝作品給自己和家人,營造一份夏日的清涼世界都是不錯的。今天我們邀請Celia為大家講講夏季鮮花的色彩搭配和保鮮方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