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個海綿城市建設技術創新聯盟成立
海綿型城市,簡單來說就是將城市河流、湖泊、地下水系統的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結合起來,讓城市像海綿一樣,下大雨的時候吸水,干旱的時候再把吸收的水“吐”出來,更多利用自然力來排水,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1月27日,海綿城市建設國際研討會暨中國海綿城市建設(LID)技術創新聯盟成立大會在西咸新區召開。這是我國首個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技術聯盟。在海綿城市建設國際研討會上,來自國內外的十余位專家學者圍繞海綿城市建設的技術、資金、理念、推廣等層面展開深入研討,支招海綿城市建設。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住建部原副部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在主題演講中指出“海綿城市的四個基本內涵與途徑,深化海綿城市的六項展望,海綿城市的概念內涵仍在發展之中,建設海綿城市應該是因地制宜的。”
西咸新區灃西新城:會呼吸的“海綿城市”
陜西西咸新區灃西新城雨水綜合利用技術以整個城市為對象,結合本地水文地質環境特點,全區域、多層次、全過程對雨水進行收、凈、滲、蓄,逐步實現“海綿型城市”建設效果。
據了解,中國海綿城市建設(LID)技術創新聯盟將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統籌協調相關資源,推動海綿城市建設理論和實踐技術交流,研究推廣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著力提升“海綿”型城市建設的相關技術及標準。聯盟通過開展科研合作,共同申報和完成相關課題探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途徑和方法。
創新城市:優美小鎮點綴都市農業襯托
西咸新區是我國首個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以建設現代田園城市為目標,突出生態文明建設,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按照“核心板塊支撐,快捷交通連接,優美小鎮點綴,都市農業襯托”的理念。
記者了解到,灃西新城始終以世界一流規劃引領發展,開展50多項規劃設計工作,妥善處理了城市和人、城市和產業、城市和生態的關系,深化了對城市發展規律的認識。
西咸新區城市規劃以自然河流、生態廊道、道路框架構建布局合理、生態環保、結構完善的城鄉空間結構,形成“廊道貫穿、組團布局”的田園城市總體空間形態。以集約、綠色、低碳、智慧的現代田園城市總體空間形態。以生態溶解城市的理念,最大限度修復原有的河流水系,形成自然河流景觀帶、生態綠廊、城市綠環、社區公園和道路綠帶四個層次的開放空間,形成生態本底。注重營造微環境,把地面的“大水泥蓋子”分解成一個個獨立的小海綿,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良好基礎。
四級雨水收集利用體系:讓城市水循環回歸自然
仇保興在報告中提到:“城市規劃區海綿城市設計與改造。從城市的總體規劃就來保護自然水文條件,第二個是專項規劃,水系專項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城市的道路和交通的規劃,因為交通和道路不僅是硬系統,還是軟系統,是活的水的生態系統,是沉在道路底下的。”
實踐中,灃西新城形成小區地塊、市政道路、景觀綠地、中央雨洪系統四級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形成網狀的開發布局,系統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據了解,在小區內部,采用雨水花園和下凹式綠地匯聚并吸收雨水,通過植物、土壤的綜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凈化,并滲入地下。沿小區道路設置生態濾溝將路面雨水收集、過濾、凈化后排入雨水花園。富余的雨水溢流至下沉廣場形成景觀水體或進入收集池。
市政道路是地表徑流的重要來源。雨水從道沿豁口流入隔離帶下凹式綠地,卵石、爐渣、砂子構成的濾層就像海綿一樣凈化和存儲雨水。多余的雨水,通過高于綠地的雨水篦子,大部分流入附近的速滲井,剩余部分溢流至調蓄池。所有道路都通過縱向下凹綠地對雨水進行側面收集、下滲,澆灌綠帶植物。城市景觀綠地、廣場等公共空間的雨水,被植被和土壤充分吸收。富余雨水流向低洼區域,匯聚到由黃砂構成的速滲井,回補地下水。中央雨洪系統由號稱“翡翠項鏈”的生態綠廊“兼任”,通過地表水溝、溢流管、市政排放水管等間接或直接的收集,成為雨洪管理的綜合性樞紐項目。
這套系統兼具“雨水廊道、行洪廊道、慢行廊道”功能,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的存儲和回用,更是這座城市的生態項鏈和廣大市民的休憩氧吧。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
上海浦東: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道路核心技術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浦東新區第九屆學術年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