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四川的林業改革實踐
2014年最后一天,紅原縣龍日鄉村民梅朵嘉怡領到了補貼1190元。這個冬天,他不用再去附近的濕地中挖取泥炭取暖。與梅朵的輕松不同,色達縣林業局天保中心主任胡敏則壓力山大:2014年開始,全縣200多萬畝沙化土地上的植被不能減少。
2014年,深化改革的元年,四川林業圍繞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建設美麗四川,以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總章,以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抓手,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探索生態補償機制,盤活存量,做好加法,在深山密林中唱響一支“世外天籟”。
建設生態屏障:四條紅線就是四條“高壓線”,四川林業自然資源有了“基本盤”
我省明確,林業生態文明建設涉及生態環境源頭保護、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探索生態補償制度。方向清晰鎖定,破局靠改革。
梅朵嘉怡所領到的1190元,是濕地補貼,每畝每年15元,他家牧場中79.3畝濕地全部被納入補貼范圍。從此,濕地周邊拉起一道護欄,與牧場隔開,他的牛羊再也不能進去吃草,因為,這片濕地,已被劃入保護紅線。
林地和森林、濕地、沙區植被、物種——2014年10月10日,省林業廳副廳長賓軍宜在四條紅線劃定后感慨,“四條紅線,就是四條‘高壓線’!”從此,四川林業自然資源有了“基本盤”。
為保護四條生態紅線,我省宣布,取消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區域的地區生產總值考核,對破壞已劃定紅線的實施一票否決制和責任終身追究制。
與四條紅線一起發布的,還有四川林業生態文明建設方案。它闡述了在新常態下,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必須承擔的構建生態安全格局、保護自然生態系統、保障生態產品供給、綠色發展助農增收和繁榮林業生態文化五大職責,明確構建自然生態空間規劃、重大生態修復工程、生態產品生產、生態文明制度和生態文化五大體系的戰略任務,提出劃定四條紅線、推進十大工程、實施十大行動的具體建設路徑。
紅線劃定“雷區”,補貼設置緩沖區。去年5月,我省將省級集體公益林補償標準從每畝10元提高至15元,實現省級國有林與國家級國有林補償標準的統一。將紅原縣和理塘縣納入省級濕地補償試點范圍,探索非國有公益林政府贖買和省級自然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生態補償機制。
保護離不開法治,去年,《四川省野生植物保護條例》正式頒布,同時宣布取消了58個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速考核,將森林覆蓋率納入縣域經濟考核指標,以制度化的方式將林業生態納入政績考核。
編輯:wangying
相關閱讀
美如仙境!四川又添兩處國家級地質公園
近日,國土資源部公布了擬授予第八批國家地質公園資格名單,共有31家地質公園入選,四川有兩個,分別是四川鹽邊格薩拉地質公園、四川達古冰山地質公園。截至目前,我省國家地質公園數量增加至16個,位居全國第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