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新區如何邁向“第五代城市”?
高科技為主導的多元化、前瞻性產業結構
以人為本的城市環境、優異的人力資源,被譽為“加州的科技海岸”的爾灣,吸引了眾多高科技公司的加入,包括醫學設備制造公司、生物醫學公司、電腦軟件和硬件公司和汽車設計公司。爾灣的產業結構豐富,除了高科技產業之外,同時他的制造業、第三產業也一樣生機勃勃。跨越式的發展,令人想起當年起步騰飛的硅谷,而以高科技為主導,多元化的產業結構則使得抗風險性更大。
環境目標十分遠大—零碳和零廢物,馬斯達爾城項目給它的設計者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有評論指出,雖說阿聯酋因傳統能源開發而興起,但從長遠看,天然氣和石油的儲量是有限的,想要在“后礦物燃料時代”延續繁榮,就必須從眼下開始大力投資清潔和可再生能源技術,這樣才能維護其在能源方面的領導地位。
近年來,光明新區,產業結構不斷轉型優化,高技術產業“含金量”不斷提升。以2014年為例,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光明新區迅速崛起,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超六成。此外,依托模具、內衣、鐘表基地,光明新區也正謀劃布局生命健康、可穿戴設備等未來產業。
不過,快速發展中也尚有補齊短板的地方。如第三產業比例較低,新區亟待將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引領”效應與生產性服務業的“帶動支撐”效應有機結合。
目前,新區大部分投資項目都是以產品制造為主,包括液晶面板制造、新材料生產、電子產品制造和模具等傳統產業制造等生產制造業。在“中國制造2025”的背景下,如何通過政策導向手段,引導傳統產品制造業轉型,讓更多價值鏈條高端的研發環節落戶新區,讓創新驅動不斷取代要素驅動,以盤活存量和擴張增量相結合?在土地存量不斷被消耗的情況下,生產制造業發展空間將會不可避免遇到“天花板”,未來如何構筑多元的產業結構,增加單位面積產值,提高土地利用率?這些都成為光明新區需要思考的命題。其核心則是,如何構建以綠色、循環、高效為特征的現代產業結構體系,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從技術消費者到技術創造者轉型
作為世界上所有最先進的新能源技術的集合地,馬爾達斯雄心勃勃在對新技術、新材料的集合、吸收、消化上,實現自己的創新,它成為一個尖端技術的“實驗室”,匯聚世界頂尖的科技人員,麻省理工學院也在這里設立分校。馬斯達爾城區內外將建設大量太陽能光電設備,還有風能收集、利用設施,這樣就能充分利用豐富的沙漠陽光和海上風能資源。馬斯達爾公司還在推進海水淡化工廠的建設,擬在2020年之前實現商業化應用。城市將通過綠色建筑的設計,降低對電力的需求;同時大量建置雨水回收設施,以及高效率的污水回收與再利用減廢與減費;這里從開始的建筑營造,到日后的民生用品僅能使用可再生的環保材質;通過回收再利用的機制,減少98%廢棄物的產生。
對于光明新區來說堅持“綠色生態·循環發展”的路徑,也是基于現實的需要。在深圳“四個難以為繼”的困境下,在各地屢屢以生態環境破壞換取短期利益的現實下,光明新區希望給城市發展注入長久生命力,實現永續發展探路。
實事上,光明新區已經獲得了不少經驗。如陸續出臺了綠色建筑、低影響開發等系列規劃性文件;建成了一批示范項目,如深圳市首個地下綜合管溝,深圳首條采用LED照明系統的綠色道路,三星級綠色建筑依波大廈等。現在光明新區已擁有了國家綠色建筑示范區、綠色生態示范城區、低影響開發雨水綜合利用示范區、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園區等四塊以“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為主題的國家級示范區招牌。
不過,光明新區在綠色品牌打造上尚有不少深拓空間。以綠色建筑為例,近年來,光明新區在“綠色建筑”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甚至成為光明新區的一張城市名片。不過,新區在這一原本有著基礎優勢的產業領域尚顯空白。諸如建設用的材料、使用的綠色技術、包括綠色建筑的運營管理模式等并非光明新區“原創”。
光明新區不但要實驗,更應輸出產品、技術、整套的解決方案,為此應該有意識引入綠色建筑的人才、企業來從事技術的開發,開發出來技術、標準,在光明新區就可以落地應用,這是一個互相促進拉動的過程,是光明新區相對其他地方的優勢所在。簡而言之,光明新區應該依托自己的優勢,從技術消費者向技術創造者轉型。
光明新區也正試圖朝著這些方向邁進。2014年末,光明新區與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開展為期五年的合作,構建以高層顧問和權威專家為核心的外腦決策咨詢體系,推進綠色生態示范城區建設。
在此次會上,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提出,希望新區在限制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污水處理廠、廚余垃圾處理、智慧城市和海綿城市建設等五個方面集成創新。
編輯:zha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