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綠色化 挑戰還很大(綠色焦點)——訪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
3月24日,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首次明確提出“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這是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概念的提升——在“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之外,加入了“綠色化”,“四化”變“五化”。
什么是綠色化,綠色化要破解哪些難題,如何才能實現?本報記者近日專訪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請他作出詳細解讀。
綠色化不等于綠化,要在生產和生活方式上循環、綠色、低碳
記者:“四化”變“五化”,備受矚目。什么是綠色化,綠色化的內涵是什么?
潘家華:從狹義的層面上講,綠色化應該涵蓋三個方面,即資源節約、污染控制和生態保護。
資源節約要求我們減少對自然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使自然資產得以保值增值。污染控制要求我們減少有害廢棄物的排放,在生產的源頭、過程和終端三管齊下,實現零排放或近零排放。生態保護則要求我們保護濕地、湖泊、海洋、森林等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
綠色化的真正含義,是要在價值觀念上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認同天人合一理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在生產和生活方式上要循環、綠色、低碳;在體制機制上,將資源節約、污染控制和生態保護作為目標、標準和檢測手段。
因而,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五化”同步,需要將綠色化放在突出位置,將綠色化融入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是否為新型,農業是否現代化,檢測的重要標準就是要看是否做到了綠色化。例如,我們以前理解的農業現代化是機械化、化學化,但如果是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破壞自然,不可持續,顯然不是現代農業。
綠色化包括綠化,但絕不是等同于綠化。從嚴格意義講,表觀上的綠化,在許多情況下不僅不是綠色化,而且有悖綠色化。例如在華北地區種植高耗水的草坪,在只能種草的半干旱地區種樹,有違生態規律,是一種偽綠色化。
綠色化對于其他“四化”的實現,有重要引領和檢測價值
記者:綠色化將如何深遠地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潘家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宜居、安全,要求天藍、水清、地綠,要求食品安全,要求生態安全。現代工業化手段可以建設地下城市,也可以在極小的自然空間建設立體城市;城市化水平可以很高,物質財富積累可以很多,信息匯集傳播可以很快,吃的東西可以熱值很足。但這顯然不是小康社會的全部,甚至不是小康社會所追求的。
原因很簡單。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需要陽光,需要雨露,需要綠色,需要其它物種的陪伴,吃的東西不僅僅要有營養,還要安全、口感好。污水可以凈化為飲用水,空氣凈化器可以去除室內的PM2.5,但我們需要的是天然潔凈的水、清新的空氣和養眼的綠色。這些不僅于人類,于其它物種也是不可或缺的。
顯然,綠色化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于生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與現實意義。不僅如此,綠色化對于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實現,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引領和檢測價值。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城市規劃與發展的三個時代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城市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經歷了農耕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三個時代,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時代中看到城市的規劃和發展的變遷:【詳細】
在我國開展綠色城市工作的構想
為應對氣候變化,長期以來我國已經做了大量工作,為全球節能減排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促進城市的綠色發展仍然有許多工作可以繼續深入。在諸多措施中,開展綠色城市工作,進行【詳細】
新型智慧城市創新發展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是在國家推進城鎮化的背景之下實施的,在2014年時國家出臺了關于新型城鎮化的規劃綱要,也首次把推進智慧城市寫到國家的重大方針里。所以在2014年的時候,我們的智慧城市已經成為國家的發展戰略之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