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擬出新規:每平米多花10元 建筑就能變“綠”
日前,南昌市公布《南昌市建筑市場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其中規定:建設單位應當對民用建筑是否符合綠色建筑標準進行專項查驗。不符合綠色建筑強制性標準的,不得出具竣工驗收合格報告,不得交付使用。同時,南昌市要求,力爭在2015年完成綠色建筑面積占新建建筑面積的20%以上。
新政策的出現,將敦促著越來越多的開發商進入“綠色建筑”領域。那么,在南昌蓋一棟綠色建筑要多花多少錢,多久能回本?記者對此進行了一番了解。
探“綠”
地熱采暖空調“靠邊站”
萬阿姨是南昌民豐路上某小區25棟的業主,2年前,她以8000余元/㎡的價格買了這棟打著“綠色建筑”招牌的三居室。
記者23日在萬阿姨家中看到,蒲公英暗紋的墻紙、橙色外墻的小陽臺、洗浴間……看上去和普通的住宅沒什么不同。不過,萬阿姨告訴記者,這其中“別有玄機”。“你仔細看就會發現屋子里的窗戶都是兩層的隔熱窗,外墻也加了8厘米的保護層,冷空氣和熱量都不易進入,可謂是冬暖夏涼。”萬阿姨告訴記者。
她還提到,自己家里并沒有安裝熱水器,但卻能享受24小時熱水。即便是冬天,家里的地面溫度可以達到16~20℃,空氣溫度可以達到23~27℃,空調都不用開。
沒有熱水器,空調也少開,家里卻“冬暖夏涼”,緣何如此神奇?在萬阿姨所在小區的停車場一側,記者目睹了其中的奧秘。
原來,小區地底下有一套地下水源熱泵系統。在機房內,記者見到數臺黝黑發亮的機器和縱橫交錯的管道。“我們通過地源熱泵抽取地下水,從地下水中提取熱能量,用電將封閉的循環水加熱,熱水通過每家每戶的管網不斷循環。同時,地下水的溫差也可以輔助調節室內溫度,促成冬暖夏涼的小區環境。”該小區居委會書記熊輝向記者介紹說。
同時,整個小區還是一個“雨水回收站”,一套雨水回收系統能夠將“天水”進行生態過濾,用于小區景觀補水、沖洗馬路、洗車、綠化等。
“正是因為節能、節水等因素,我們社區是江西省唯一的低碳環保社區,同時也是一個上了‘三星級’的綠色建筑小區。”對此,熊輝無比自豪地說。
萬阿姨的房子是典型的“綠色建筑”,而這一新型建筑類型今后在南昌有望得到推廣。
同時,記者24日從南昌市城鄉建設委員會獲悉,早在2014年,南昌就曾出臺多個政策力推“綠色建筑”發展。“到2015年,南昌市要求綠色建筑面積占新建建筑面積的20%以上,政府投資的公益性建筑、保障性住房和紅谷灘新建(改建、擴建)建筑至少達到綠色建筑一星級標準,南昌新建10萬㎡以上的住宅小區同樣必須至少‘綠色一星’。”市建委建筑節能與科技處副處長劉欣征告訴記者。
編輯:wangying
相關閱讀
遼寧省將在2020年達到城鎮一半綠色建筑覆蓋
在沈陽建筑大學內有一座神奇的建筑【詳細】
綠色建筑≠屋頂花園,真相盡在高交會
如今,綠色建筑、節能建筑已經是全球建筑發展的大趨勢。其實早在2005年,我國已經開始推廣綠色建筑,但對于什么是綠色建筑,很多人還存在一些誤解。【詳細】
商務區博物館居民區 上海綠色建筑快速生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我國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框架體系不斷完善,發展循環經濟越來越成為產業園區及企業的共識和行動;生態文明、環保觀念深入人心,綠色生活方式日益成為民眾的自覺選擇。【詳細】
深圳綠色建筑領跑全國 展現城市綠色文明
近日,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辦的兩年一屆的“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評選結果揭曉,全國共有9個項目獲評創新獎一等獎,深圳的項目占了1/3。【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