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成熱詞 城市水生態亟需修復
海綿城市,顧名思義就是讓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海綿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最近,海綿城市成了城市建設領域的一個熱詞,為什么要建設海綿城市、海綿城市會給我們的城市和百姓生活帶來哪些好處、海綿城市又將如何實現?
城市水生態亟需修復
如果仔細觀察,你一定會發現身邊的一些現象:很多道路中間綠化帶,是高于地面用水泥磚塊鋪裝的一個狹長地帶,僅僅樹根周圍露出一小圈土。種植在這種綠化帶中的樹,靠自然的雨水往往“喝不飽”,還要靠人工澆灌。
還有,如今的很多生活小區,出于景觀設計和快速排走雨水等考慮,建了很多凸起式的緩坡綠地,每當降雨來襲,雨水順勢流到平地下面敷設的下水道。
也許這樣的狀況你已經司空見慣,但實際上,上述的兩個案例從維持城市水生態的角度,并不是優質的解決方案。海綿城市建設就是要修正這類做法。
當前,很多城市都面臨缺水的窘境。為什么這么多城市缺水?一個重要原因正是水泥地等硬化地面太多,占用了能夠涵養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濕地,切斷了自然的水循環。那些凸起的小區綠地景觀,也沒有最大程度留住雨水。城市的雨水來了,只能迅速排走,各個區域都往外排必然造成市政排水管網的壓力,增加內澇的風險。因為沒有留下雨水,當雨季過去,又面臨缺水。“逢雨即澇,雨后即旱”是很多城市都存在的狀況。
“以我國北方為例,城市開發建設前,在自然地勢地貌條件下,70%以上的降雨可以通過自然滯滲進入地下,涵養了本地的水源和生態,只有不超過30%的雨水形成徑流外排;而如今,城市開發建設后,由于屋面、道路、地面等設施建設導致下墊面硬化,70%的降雨形成徑流,僅有不到30%的雨水能夠滲入地下,破壞了生態的本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巡視員章林偉告訴《經濟日報》記者。
水生態遭到破壞,一系列問題也隨之而來:城市中的空氣干燥,城市河湖水系減少,僅存的河湖水水質變差甚至黑臭。過去我們熟悉的“樹吊子”、蛐蛐在城市中早已難覓蹤跡——生物多樣性遭到的破壞也與水生態的惡化不無關系。
每逢雨季,網友們“來我的城市看海”調侃背后,是日益嚴重的城市內澇問題——201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對全國351個城市的抽樣調查顯示,僅2008年至2010年就有62%的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暴雨內澇。
城市水生態亟待修復,海綿城市建設呼之欲出。海綿城市建設的本質是通過降低雨水的產匯流,恢復城市原始的水文生態特征。
硬質的水泥路面固然能夠給我們帶來整潔的城市景觀,但過于重視“整潔”而忽略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城市建設理念到了該改進的時候。在城市規劃建設中,要盡可能地減少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已經破壞的也應當盡可能修復,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海南省公布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方案
記者從(海南)省住建廳獲悉,為進一步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補足城市基礎設施短板,改善人居環境質量,省住建廳制定了《海南省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方案(2018-2020年)》,自2018年至2020年在全省城市(包括縣城)進一步開展【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