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設計,并非高成本
生態,成為時下熱門詞匯。它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以和諧的生態環境作為規劃理念也愈發得到行業認可。但隨之而來的,鋪天蓋地的生態概念,也逐漸將原本的理念演變為商業噱頭。
Q1:生態、綠色總與成本相關,就您所理解的“生態”來說,如何在設計中平衡這二者之間的關系?
張新宇:生態學的概念為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中國文化核心就是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物的關系。從宏觀上說,我們講究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從微觀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講究“春捂秋凍”、“不食不時之食”、“背風向陽面南而居”等等,其中不但包含了人與環境的關系更包括人與時間、時令的關系,因此我們說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生態學的理論與方法。
我們要了解生態學的精髓,不能片面地、形式化的理解運用生態學。有人講,現在園林綠化就要講求生態功能,而要實現這個功能就要多種樹,種樹就要達到“高大密”的效果。首先說生態改善、生態修復是園林綠化諸多功能之一,而不是唯一或全部,其次“高大密”的種植方式不是生態化的設計手法,不符合“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所以說“高大密”帶來的高成本不是生態設計帶來的。我們有很多既生態環保又經濟實用的設計方法值得推廣,比如《園冶》中提到“相地合宜、構園得體”,就是要尊重場地原有地貌特征,不能大挖大填;比如適地適樹的種植思路,特別是大尺度園子中應大力提倡種植鄉土樹種,選擇中等規格的苗木既經濟,又利于植物生長以及養護管理。這些都是生態的做法,所以說真正的生態設計是節約成本的。
當然,對于一些新的、剛剛進入市場的實用生態技術與材料會經歷初期的高成本階段,隨著應用的普及、技術的成熟,成本會走向合理。
Q2:如何通過具體有效的實踐,避免“生態”成為一紙空文,或商業營銷的噱頭?
張新宇:我認為,首先是設計師綜合能力的提升,既要有專業知識的縱向延伸又要有相關知識的橫向拓展,要提升對項目的全方位、綜合駕馭能力。其次設計方、甲方、施工方三方對項目的功能定位、設計理念、設計手法、技術措施要有全面而統一的認識,在項目建設的各個階段不斷貫徹落實,要著力避免方案與施工圖脫節、設計與施工脫節,避免為了降低投資、節約成本而采用低技術含量的施工材料與工藝。
大尺度園林,設計要舉重若輕
北京市園林古建設計研究院所參與設計的作品,有很多是大尺度的園林設計,如北京各區縣的萬畝濱河森林公園項目、APEC雁棲湖生態示范區公園項目等,對于大尺度園林的規劃設計格局以及展現生態人文方面,張新宇先生分享了設計經驗。
“孟先生常說,‘疏可跑馬,密不容針’,國畫的構圖講究‘留白’,對于園林設計也應如此,需要舉重若輕。”張先生說道。大尺度的園林設計其實更是如此,既需要小空間的精致營造以畫龍點睛,更需要大片區域營造樸素、自然、原生態的景觀效果。
“當今的一些大尺度園林設計,缺乏針對老年人和孩子共同活動的休閑空間。”對于老齡化的社會現狀,張先生表示,需要設計者更多地為這些目標人群著想,以使用者的需求為設計出發點。
文化,讓園林設計擁有靈魂,給人以情感寄托;生態,讓景觀在綠色的指導下,更加契合人的需求。疏可跑馬,密不容針,園林設計需要點睛之筆;形為載體,神為靈魂,文化自信需要避免符號堆砌。只有如此為之,才能讓園林與我心有戚戚焉。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