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推進“五化” 建設美麗中國 發展生態文明的“指南針”
黨的十八大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布局后,最近中央又明確提出,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這是我們黨直面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鮮明體現,也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理論,必將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的成就。
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日臻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是中國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于廣大人民群眾持續不斷的創新實踐,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集體智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進一步豐富發展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快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以往“只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的做法違背自然規律,造成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突出問題,導致人與自然關系失衡,制約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強調在追求人類自身發展的同時,構建人與自然之間平等、平衡、和諧共處的新型關系,真正實現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
習近平同志同時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要求我們變革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環境容量、生態系統的方式,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隨著人口規模擴張、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推進,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變得越來越稀缺,“綠水青山”作為生態資產的價值開始凸顯。我們必須摒棄不可持續的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方式,轉向集約、高效、循環、可持續的開發利用方式,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修復生態放在優先位置,推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變革,真正體現保護“綠水青山”就是做大“金山銀山”、破壞“綠水青山”就是損耗“金山銀山”。建立最嚴格的制度和最嚴密的法治,調整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開發、利用、保護過程中的生產關系,依靠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約束和規范人們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開發、利用、保護中的行為,實現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使用的代際公平,解決環境污染帶來的外部性問題,確保生態環境產品的公平配置。
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積極進展。在中國理論指引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積極進展:一是經濟綠色化程度不斷提高。“十二五”以來,我國經濟結構優化調整的步伐加快,2014年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達48.2%,成為我國經濟第一大產業和增長的最大來源;高技術制造業快速發展,節能服務業產值同比增長23%,新的經濟增長點正在形成。二是資源能源效率提高、結構優化。2014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較2011年下降19%和22%;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11.1%,較2011年提高3.1個百分點。三是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穩步推進。“十二五”前三年,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的累計減排分別為-9.9%、-7.7%、-2.3%、-7.1%.其中二氧化硫減排已超額完成任務;氮氧化物累計減排量盡管較低,但隨著脫硝設施的陸續運行及環境監管力度的加大,預計減排將取得較大進展;其他兩項污染物減排目標完成難度不大。四是生態系統修復能力逐步提高。2013年全國森林覆蓋率增至21.63%,森林蓄積量151億立方米,較2011年提高10%;濕地面積擴大,占國土面積比重增至5.6%;草原面積穩定在39283萬公頃,未繼續退化;一些流域的土壤侵蝕速度也有所放緩。
生態文明建設成就彰顯和增強理論自信。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關系民族未來,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能否如期實現。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傳承五千年中華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思想,融會貫通西方的生態保護思想精髓,總結提煉了我國近百年來尤其是近30年來在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領域的艱辛實踐,汲取了人民群眾的勞動智慧并反映著全體人民的生態訴求。它引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扎實穩步開展,并取得明顯成效;同時,它在實踐中日臻完善,生命力不斷得到增強,理論自信不斷得以彰顯。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朱建寧:美麗中國背景下的國土風貌整治
從歷史來講,古今中外好的園林作品,都是國土風貌或者國土典型特征的再現。只不過對于國土風貌的再現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關心奇特的一些方面,以中國園林為代表【詳細】
生態文明建設應重視發揮碳匯作用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