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國際重要濕地干擾退化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我國多數濕地保護區面積沒發生明顯變化,但內部結構即性質正發生改變。”在4日舉行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4年度報告》發布會上,監測工作顧問組專家、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施建成研究員說的“改變”,指的是“部分自然濕地向人工濕地的轉變”。
例如,黑龍江興凱湖保護區內雖然濕地總面積沒有發生變化,但超過3萬公頃的永久性草本沼澤轉變為水田,約占保護區面積的16%。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4年度報告》首次將濕地這一極具生態功能和服務價值的指標納入其中,專題報告《大型國際重要濕地》對2001年和2013年全球100處大型國際重要濕地以及中國20處國際重要濕地的狀況及變化進行了客觀的評價。監測顯示,13年間,中國20處國際重要濕地面積凈減少2萬多公頃,占總面積的不到1%,濕地面積基本保持穩定;但部分區域干擾和退化現象明顯,致使其生態功能也受到影響。
“反映濕地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干擾度,全球國際重要濕地的干擾度平均值最高為20%,而中國約為30%。這說明中國的國際重要濕地面積的干擾/退化的程度高于國際平均水平。”報告編寫組組長、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牛振國研究員認為,這些既與我國面臨更多的資源壓力有關,也警示濕地的監測和管理不僅要關注數量,也要關注質量。
報告顯示,從區域上,東北區域的國際性重要濕地面臨的壓力最大。黑龍江珍寶島和東方紅濕地保護區不僅內部有水田的存在,而且也有部分旱田。
“這可能與當地發展農業種植等經濟活動有關。當自然濕地變成人工濕地之后,其濕地生態系統對自然的調節功能就會退化,如影響鳥類遷徙,造成其棲息地破碎化;破壞涵養水源、緩沖洪水等功能。”牛振國說。
報告還對濱海地區的江蘇鹽城、上海崇明東灘2處重要濕地進行監測,結果顯示保護區內濕地面積均有所增長。其中,江蘇鹽城自然保護區增加的濕地主要為養魚蝦池/鹽場等人工濕地,增加面積超過4萬公頃,占保護區面積1%左右,而濱海沼澤、灘涂等自然濕地卻減少;崇明東灘除存在少量水田外,增加濕地部分更多地與陸地向海的擴展有關。
除了東北、濱海地區外,此次遙感監測還涉及我國中西部地區。20處典型國際重要濕地中濕地景觀完整性較好的有江西鄱陽湖、青海鄂陵湖和扎陵湖、湖南西洞庭湖以及湖北洪湖共計5處重要濕地,而較差的有黑龍江東方紅、江蘇鹽城、上海崇明東灘3處。
從濕地生態系統的干擾/退化來看,干擾/退化指數均小于5%的有江西鄱陽湖、湖南西洞庭湖、四川若爾蓋、青海鄂陵湖和扎陵湖濕地5個保護區,說明其受人類活動或自然變化影響較小。由于保護區內農業經濟行為(水田/水產養殖/堤壩建設等),受人類干擾活動超過30%的有湖北沉湖、江蘇鹽城、上海崇明東灘、黑龍江珍寶島和東方紅濕地保護區5處。
當然專家也指出,部分保護區(如東方紅)由于列入《濕地名錄》時間較短,監測結果不能完全說明其保護情況。需要繼續開展監測,以確定其被列為國際重要濕地后,保護區內濕地生態系統是否得到改善。
我國是世界上濕地類型齊全、數量豐富的國家之一。為了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牛振國建議,“我國濕地保護必須法規跟上,資金到位,政策落實”。他也坦承,我國濕地管理部門涉及林業、國土、農業、環保、水利、海洋等,存在空間重疊、部門交叉、多頭管理的問題,應加強協調統一。同時,他也建議在我國土地利用分類系統中,引入“生態用地”概念,使土地使用在考慮經濟用途之外,也要重視其生態功能。
編輯:wangying
相關閱讀
共建南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 全力支持永州創建森林城市
日前,國家林業局在北京與省林業廳、益陽市永州市有關負責人舉行座談,商議加強全方位戰略合作,共同把益陽市南洞庭湖濕地建成國際重要濕地,全力支持永州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詳細】
武漢唯一“國際重要濕地”水質堪憂
武漢蔡甸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去年10月入選國際重要濕地,是武漢市唯一的“國際重要濕地”。目前,湖北僅有洪湖濕地、神農架大九湖濕地和沉湖濕地獲此殊榮。【詳細】
吉林莫莫格濕地晉升為國際重要濕地
近日,吉林省又傳來了一個重大喜訊,莫莫格濕地晉升為國際重要濕地,這是繼向海濕地之后,吉林省的第二個國際重要濕地。據了解,2013年10月24日,國際濕地公約組織為吉林省莫莫格濕地等中國5處濕地頒發了國際重要濕地名錄證書。【詳細】
寧夏:西吉震湖申報寧夏首個國際重要濕地
3月26日,從自治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了解到,多年來我區加強濕地保護,濕地面積10年來增加30多萬畝,目前全區濕地面積達到415萬畝,包括100萬畝的水稻田。建成11處國家級濕地公園,西吉震湖申報全區首個國際重要濕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