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態:成都未來最大的資本之一
解析一道“蓉式算術題”
如何權衡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這是很多城市都面臨的一道難題。而成都的思路很有啟發意義:在追求生態環境的基礎上謀求經濟發展,從而獲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成都對濕地的投入,除了自然景觀,還包括供市民娛樂的公共設施,如親水平臺、休閑步道、停車場、標識系統等,這是一筆龐大的開銷。有數據顯示,白鷺灣生態濕地一期工程總投資15.6億,全部完成則將花費20億。
除了前期資金投入,還有巨大的隱形成本。據了解,為保護“六湖八濕地”的水源環境,“六湖八濕地”嚴格禁止發展工業,農業種植物、苗木、生態植物植被、樹木和水體的占地面積占生態用地總面積的比例不得低于80%。成都市規劃局有關負責人說:“‘六湖八濕地’只能適度發展現代服務業,已在里面的工業、市場和大專院校會遷出去。”
根據《成都市環城生態區保護條例》,環城生態區內禁止新建工業項目,現有的工業項目將遷出或關閉。這樣一來,眼前經濟效益必然受損,而“蓉式算術題”的精髓就在于,依靠良好的生態環境,獲取更大的經濟發展。
四川大學社會發展與西部開發研究院楊明洪教授認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世界知名企業落戶成都,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宜人”。“六湖八濕地”有助于推進成都城市生態轉型升級,建成后勢必進一步提升成都的宜商、宜居環境,屬于在追求生態環境的基礎上謀求經濟發展。
“廢水”與“費水”一字之差
“六湖八濕地”水系面積達28平方公里,相當于5個西湖、14個頤和園。這樣的大規劃,會不會太費水?答案在近日中央公布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該《意見》明確指出:“積極開發利用再生水、礦井水、空中云水、海水等非常規水源。”
成都濕地景觀所用水正是“非常規水”。
據了解,成都八大濕地的水源主要來自蓄積雨水和污水處理廠出來的再生水,若不足,再從相鄰河道中取水。白鷺灣、清水河等生態濕地都是如此。
“這些污水處理廠將處理過后的污水即再生水,流經在外環建設的條形生態濕地,通過人工濕地再進行深度處理,澆灌城市濕地景觀。”成都市水利專家陳渭忠說。可見,成都濕地利用的是“廢水”,而非“費水”。
究其原理,被譽為“地球之腎”的濕地中有一些浮水和沉水植物。它們有強大的清除毒物能力,當含有毒物和雜質的流水經過濕地時,這些植物會對污染物進行吸收、代謝、分解,最后流出清澈的“活水”。為此,成都市啟動再生水回用工程,并修建了6座污水處理廠再生水用于生態濕地及景觀河道。
將“蜀水文化”做成品牌
自古以來,“蜀水文化”就是成都的一張名片。岷江水系、沱江水系穿境而過,濕地密布、河網發達,在詩人李白、杜甫、薛濤的筆下,甚至美于長安等地。幾千年前,都江堰水利工程讓成都有了“天府之國”的美名,如今,成都濕地又將延續成都人水和諧、水興城盛的夢想。
為了續水脈、傳文脈,除了大力打造濕地景觀,成都還需將“蜀水文化”做成一個品牌,即除了建設生態環境,還建設生態文明。早在2012年,四川省水利廳發布了《蜀水文化建設綱要》,計劃從保護蜀水資源、保護蜀水文化遺產、開展蜀水文化研究和活動、加強蜀水文化宣傳教育、培育蜀水文化產業等各方面建設蜀水文化品牌。為此,成都也開始了緊鑼密鼓的行動。
一年一度的“蜀水杯”水利攝影大賽上,一幅幅水利人物、水生態環境的攝影作品美輪美奐;以“水文化”為主題的郫縣望叢文化園中,望叢祠、龍舟會、水鄉綠廊等文化遺址頗有古蜀氣息;碧波萬頃的都江堰邊,已被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都江堰“清明放水節”重現了古代風俗禮儀;首個國家級的“中國山水文化博物館”中,大量蜀山蜀水畫作展現出蜀國風情……
成都正把城市河流水系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納入全市“2025”規劃中,與生態文明建設、文化旅游發展、宜居之城打造統籌考慮,進一步優化千年水網,建設活水成都。
編輯:wangying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