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博物館廣州科學館最終設計方案出爐
廣州博物館:二層開放平臺美景盡收眼底
勝出的廣州博物館設計方案,由gmp International GmbH (德國gmp國際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設計,為此前公布的方案一“城市的觀賞者”。該建筑設計以“絲路方舟”為理念,主要造型參考了中國傳統船舶。記者獲悉,方案希望通過這一方式,以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搭建起一座文化橋梁。
建筑整體設計清晰、簡潔,功能組織合理。建筑前部低俯,表現出一種謙遜的建筑姿態,體現對文物保護單位赤崗塔的尊重。二層開放觀景平臺利于市民全方位的欣賞廣州塔、赤崗塔以及嶺南公園的優美景觀。
而建筑各展廳的空間組織充分考慮陳列的系統性、靈活性和參觀的可選擇性,參觀活動流線清晰;還具備多功能演講廳、學術交流報告廳等,將為市民提供多方位的觀展學習體驗。建筑主體外墻面使用八邊形窗洞,與八邊形的赤崗塔遙相呼應,錯落有致,突顯地域特征與嶺南特色,還可最大程度減少建筑對太陽輻射的吸收。
為實現建筑低碳節能,建筑屋頂大面積布置太陽能光伏板,以降低能耗,打造成高標準綠色建筑。中標單位將獲得廣州博物館單體建筑方案設計至施工圖階段的設計權。
●勝出方案:方案一 城市的觀賞者
設計單位:gmp International GmbH (德國gmp國際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建筑規模:位于嶺南廣場西側,與美術館和科學館相對而望。地塊總用地面積43484㎡,建筑面積不超過80000㎡。
廣州科學館:層頂設計“科技花園”
廣州科學館的優勝方案亦由國外設計單位NIETO SOBEJANO ARQUITECTOS,S.L.P.(西班牙)提供,以“衍生”命名的該建筑設計以“科技魔方”為理念,通過精簡原方案,使建筑體形方正中兼有規律的變化,并形成豐富的第五立面。
其中,屋頂設計為“科技花園”,汲取了中國傳統園林的精髓,通過水池,植物及水幕營造出豐富的自然景觀,并結合幾何坡屋頂安裝科技裝置,生動有趣的向青少年展示可再生能源利用科技,具有良好的教育意義,同時也成為主題特色鮮明的戶外活動空間。
建筑內部展示空間劃分靈活,有互動體驗展示區、教育交流區、科技影院等多功能展示區域,能滿足類型豐富的展示主題。
●勝出方案:方案五 衍生
設計單位:NIETO SOBEJANO ARQUITECTOS,S.L.P.(西班牙)
建筑規模:位于嶺南廣場東側,地處廣州美術館南面。地塊總用地面積29430㎡,建筑面積不超過80000㎡。
廣州美術館: 木棉花舒展水中央
位于廣州塔南端,與廣州博物館新館相對,與科學館相鄰,廣州美術館勝出的設計方案如一朵盛開的英雄花(木棉花)獨立于舒展的水面中央,所有展廳都圍繞一個圓形中庭。該設計方案出自Herzog + Partners Asia(德國赫爾佐格與合伙人建筑設計事務所),設計由珠江邊開始,在北部廣場兩側設置騎樓,利用一系列下沉庭院為地下空間提供了安全通道及怡人的景觀、通風和采光。
屋頂結合大面積的通風遮陽設計,防止過度的太陽輻射,穹頂的遮光與導風系統能為中庭帶來充足而受控的光線與空氣流通。
文化館和嶺南大觀園:
嶺南園·源嶺南
選址海珠湖公園北側,廣州文化館和嶺南大觀園位于新中軸線最南端。最終的設計方案的靈感來源于婆娑的榕樹和密集的水網,方案選取嶺南典型的風景元素“山、水、田、塘”貫穿整體設計。“一館一園”內“園中有園”,將分別建設廣州公共文化中心、廣州文藝中心、廣繡風雅園、嶺南翰墨園、客家風韻園、曲水觀景園等多個園區。
四大名園精髓,延續嶺南古建筑記憶,營造功能現代實用、傳統建筑韻味濃厚的嶺南園林,力求打造“嶺南第一園”。下一步,“一館一園”項目要從命名、建筑工藝及材料、植物選配、濱水空間的設計等方面繼續研究論證,以打造嶺南建筑精品。該優勝方案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主體)、艾奕康環境規劃設計(上海)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聯合體)提供。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