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大數據呼之欲出
“大數據、‘互聯網+’等智能技術已成為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要加強數據綜合應用和集成分析,為科學決策提供有力支撐。”6月19日,在環保部開展的“環評和監測工作創新”大討論上,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說。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已建立各級監測站2700多家,共有監測人員近6萬名,監測用房287萬平方米,監測儀器設備26.8萬臺。所有省級監測站都具備水質109項全分析能力,多數省級站裝備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所有市級監測站都具備開展空氣、地表水、生態、噪聲等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監督監測能力,基本能夠說清轄區內環境質量狀況和污染源排放情況。但同時必須指出的是,環保部門長期形成了數據多頭采集的體系,數據沖突的現象時有發生。據介紹,環保部至今沒有建立一套統一的污染源數據庫。
“各種業務數據和信息分散在不同部門,彼此割裂與相互封閉,缺乏數據整合、共享及綜合應用能力。”環保部科技司巡視員兼副司長劉志全說,應盡快開展數據資源統一管理與共享平臺建設,建立數據匯交、共享、質控管理機制。同時,按照“數據運營、全民參與、服務社會”的要求,制定環保數據資源服務產業政策,編制環保數據資源目錄體系,發布數據資源產品,培育和扶持大數據服務企業,發展新型環保產業。
環保部衛星中心主任王橋認為,新常態下我國環境管理與社會公眾對環境監測的要求已不再是簡單的數據提供和統計匯總,而是要面向環境質量評價、環境容量測算、環境變化預測、環境績效考核、環境風險預警、環境監督執法等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解決問題的主要途徑就是開展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綜合分析。為此,他建議國家啟動“環境監測大數據工程”。
在他看來,“環境監測大數據工程”的主要任務有兩個方面:一是利用物聯網、智能傳感、云計算等技術,構建環境監測信息感知體系,實現定點采樣、自動監測、現場視頻、移動終端等各類監測設備的廣義互聯、信息融合、實時接入和共享,并全面實現從監測數據到監測信息的轉化。
二是利用云計算、數據挖掘、多元統計分析等技術,開發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綜合分析工具與多維可視化表達工具,構建一體化環境監測大數據云服務平臺,面向環保系統及全社會推出系列化環境質量監測綜合分析數據產品,并按各級環境管理部門與社會公眾需求提供云端服務,包括環境質量多維查詢、動態分析、趨勢預測、綜合評估、風險預警、生活服務等,全面實現從監測信息到監測服務的跨越。
“環保部應會同相關部門制定統一的大氣、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海洋、生態、污染源、噪聲、振動等監測技術標準規范,要求排污單位、各類監測機構統一執行,增強各部門監測數據的可比性;并建設環境監測信息傳輸網絡與大數據平臺,建立數據集成共享機制,各地環保部門也要做好轄區內監測數據的集成、共享與上傳。同時,依據新環保法建立統一的環境監測信息發布制度,由環保部門權威發布環境質量、污染源監測等信息,滿足公眾環境知情權益。”環保部環境監測司司長羅毅說。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環保部:各地查處逾7000個自然保護區問題
七部門將成立10個聯合巡查組查31省區重點問題問責情況【詳細】
環保稅開征進入倒計時 如何征管挑戰大
隨著明年1月開征時點的日益臨近,環保稅開征已經進入倒計時。記者日前從業內獲悉,為了保障這一全新稅種順利開征,目前稅務部門正與環保部門密切配合,緊鑼密鼓做好開征準備工作,包括交接排污企業信息、稅源摸底和信息共享平臺征管系統開發等。環保稅法實施條例也即將上報國務院審議。【詳細】
環保部建設項目環評分類管理名錄修訂答問
環境保護部近日印發《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環境保護部令第44號)(以下簡稱《名錄》),將從2017年9月1日起實施。為使各界深入了解《名錄》修訂背景、修訂主要原則和內容等,環境保護部環境影響評價司有關負責人就此回答了記者提問。【詳細】
全國七地因環境問題被環保部集中約談
環保部今天對吉林省四平市及公主嶺市、江西省景德鎮市、河北省衡水市、山東省淄博市、河南省滎陽市、山西省長治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進行集中約談,督促落實環境保護主體責任,進一步傳導環保壓力。【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