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偉:中國鄉村建設的出路
第六、教育是農業發展的動力。現在的農村已經很少見到年輕人了,除了外出打工,就是到城市里去讀書,農村本是一片廣袤的天地,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如何讓人才在農村能夠有用武之地,有發展的空間和成長的機會。實現教育下鄉、深抓基礎教育和技能教育,讓農民有了知識、有了技能,才能自己動手建設好自己的家園。試想一下,我們城里人有什么?除了知識和技能,我們什么也沒有。如果農民有了土地還有知識、文化和技能,他哪點不比城市人強?解決農業的長治久安、可持續發展關鍵在教育。讓農民自強、自救、自立!我的朋友王維祥是個臺灣設計師,他給我講了一個很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在臺灣,如果你沒有農學學士學位是不能去農村買地,從事農場經營的。我們的農村不光需要產品的升級更需要人才的升級。
第七、對于古村落的保護,國家需要有專項資金、劃定專門的保護區并建立專門的管理機制。
近幾十年的城市化給我們的教訓是到處都在大拆大建、拆了舊的建新的,拆了矮的建高的,拆了土的建洋的。所有的城市都因此變得是千篇一律,文化、生活、歷史被徹底顛覆。現在大家都關注鄉村了,過去搞壞了很多城市的人們現在搖身一變,成了鄉村規劃的專家。我們的鄉村面臨著新一輪的被城市化、被包裝、被出賣、被瓜分、被糟蹋的境地。如果我們的鄉村也來這樣一場大革命,那就徹底完蛋了。對于那些生態、人文歷史價值高的古村落,我們應該實行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經濟幫助。通過全國范圍內的普查,確立古村落的保護條例。這個工作已經滯后了很多年,如果不實施嚴格的法律保護及有效的管理,可以預見幾十年后中國將再無古村。
總之,新農村建設要有立足于本土自然條件、當地文化和生活習慣,能有效地創造出既有歷史傳承又有創新風貌的村落設計,體現新農村生活的時代感。在沒有搞清楚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之前,任何規劃都是不靠譜的,甚至是不負責任的。如果農業的未來不再是小規模的家庭式經營,你現在怎么規劃村落?而傳統的村落又怎樣適應未來新型產業化的需要?實際上農村真的不要城市化、“藝術”化。我們的農村真正需要的是平等、權益、文化,以及讓農民能夠生產,生活的基礎設施,能夠讓地主鄉紳回到老家。
如果我們把鄉村建設的目標定位在為農民和農業的產業發展上,而不是為城里人找樂子上,相信一切都會有大的改善,相對于城鄉互動的機會也會增多;如食品、酒類的生產制作,生產,生活工具的使用及手工活動,如竹編、紡織與陶藝。一些城市的功能也可以轉移到農村,如傳統的文化節,24節氣的活動,會議會展醫療保健等等。有了產業的支撐,才能帶動經濟文化的發展,農業才會有希望。
生態應該是鄉村農業未來發展的方向。讓孩子們有更多機會在田園里長大,讓青少年有更多機會向大自然學習,去體驗生活的快樂,讓老人們感受回歸自然與田園的情懷,這是所有人的追求!
相信我們完全有可能創造一個新型農業大發展的時代。我們需要的鄉村繁榮、社會的健康穩定都依賴于鄉村建設的成功,這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機會和責任。
編輯:zha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