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日韓都市圈發展的規律與啟示
工業和人口外遷要遵循市場規律,減少行政干預
城市越大,工業外移現象越突出。在人口高速城市化進程中,當城市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城市工業必然向外移,而且越來越遠。城市中心地區不會支持工業發展。因為工業要求的低成本土地和低成本勞動力的優勢已經逐漸消失,而且環境污染和噪音一定會影響城市的社會反饋。
在京津冀發展過程中,工業企業外遷到底要符合什么樣的規律呢?我想工業必然要外遷,但是遷的方式如何進行?是通過行政手段補償還是通過市場手段?我們知道北京的問題已經基本趨于解決,更多的是控制增量的問題。但是天津怎么辦?河北那些分散布局的工業怎么辦?恐怕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當中,他們也要在保發展的基礎上來解決產業機構調整和工業結構調整的問題。所以我們提出發展產業,疏解和帶動要同時兼顧,在疏解的過程中要控制增量。
特大城市由于產業結構的逐步合理化和要素集中所帶來的收益遠遠高于周邊地區,所以應該通過產業外溢對周邊不發達地區進行輻射,更要對周邊為保持整個區域環境系統優化所付出的產業結構調整代價進行補償。而特大城市的服務業外溢也要值得深入研究。從我們京津自己的發展經驗看,服務業的外溢有利于促進河北周邊產業結構的優化。
要特別注意人口結構的分析
很多人說把人遷出去,北京城區的房價就會下來,錯了!第一,人遷出去以后,市內人均公共福利就會增加,房價會只增不減。如果核心區因人口遷出減了幾百萬,那原來承載這幾百萬人的地方用來干什么?是搞花園還是搞基礎設施,還是搞其他什么建設?等于人口遷出后該區域內的公共設施所覆蓋的人口減少,當然福利是優化的,那這里的房價能不高嗎,恐怕比這些人遷出去之前會高很多。
第二,當房價上漲、高端人口進去后,會形成一個純粹的富人居住區嗎?錯了!高端人口一定需要更多的低端人口為之服務。歐洲有大量的北非移民、土耳其移民,這些移民和我們城市里的外來人口性質是一樣的,歐洲高度的福利化一定會需要低收入的北非移民來為高端人口服務,解決他們的生活需要。富人要有保姆、司機、家庭服務人員,白領也需要各種享受高端消費的服務人員。
所以在任何一個所謂想象中的高端區域,一定會有大量的外來人口進入填補服務的空白。而他們之間的服務需求還需要更多的人口進入。原來的設想不就失敗了嗎?設想低端人口不能進入,倘若低端人口沒有了,那高端人口吃什么,喝什么?結局就是,當新區解決了人遷出的問題后,這個地區人口會膨脹。而老城區人口也不會下降,反而會有更多的人口補充進來。兩個地方人口都不可能減少,甚至會出現總量增加的局面。這就是城市發展的規律,已經被中國和世界上無數個國家城市發展的現實所證明。
總結一下,要想實現都市圈的協同發展,我想要注意特大城市周圍30公里的半徑輻射圈。第一,交通設施必須要有根本的改善,要形成各種交通軌道構成的高密度的基礎設施網絡;要通過交通路網的大幅度建設來改善北京和天津、河北周邊的關系。第二,控制增量、疏解存量要進行補償,不能動用行政干預。我們看韓國的安養市,離首爾大概30公里,韓國的國土研究院原來在首爾中心是很小的辦公樓,搬到安養市后,那里給了他們一幢在很大一塊土地面積上蓋的辦公樓,他們高高興興地搬進去了,所以用于鼓勵外遷的補償措施要在行政手段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以上我講的都是根據國際城市化發展規律所總結的道理,特別是以東亞國家作為參照系,并不針對現在的政策和規劃,僅供大家思考和借鑒。
編輯:wang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