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零能耗綠色建筑技術探索
解放南路地區位于天津市南部,北接海河、南臨外環線,東西兩側分別為微山路和解放南路,總占地面積17平方公里,分三期建設。
按照天津市政府“十二五”節能減排計劃,解放南路地區區域規劃100%達到國家綠色建筑標準,成為國內首個中心城區人口密集區的綠色生態居住區。作為該地區首個非經營公共建筑項目,文體中心的服務半徑覆蓋全部起步區及鄰近該地區的部分建成區,是一個為居民提供交流、健身、成人教育、文化活動等社區服務場所,同時向社會展示綠色建筑的理念。
該項目采用了被動式生態節能措施結合主動式節能手段的建筑節能技術,整個設計過程從萌芽到定稿均基于可持續建筑設計的策略及概念,以求最終達到零能耗及低碳建筑的設計目標。該項目通過了美國綠色建筑協會LEED鉑金認證及我國綠色建筑三星認證。
項目前期利用BIM設計手段生成建筑體量,進而利用多種軟件進行能耗、日照、風環境、室內環境、噪音等多種模擬計算,比選后選出最佳體量,再結合建筑功能進一步優化形成最終方案。
基于對風環境、光環境、建筑體型系數的綜合分析,反復計算,最后篩選來確定了合理的建筑體型、朝向及布局,確定了近似六邊形形狀的平面。結合具體使用房間的光環境、熱環境要求,合理布置各類功能房間;其中南向房間均為親子樂園、棋牌室、舞蹈室等各類活動用房,采光通風良好,北側設游泳池、報告廳、多功能廳等對采光要求不敏感的房間,同時西向設置景觀出入口,與西側景觀湖有良好的視線溝通,突出了休閑健身的氛圍。內部房間均圍繞中庭布局。大小兩中庭內部結合立體交通,使共享內部空間交疊錯落,創造了橫豎縱向多層次的變化豐富的視覺效果與空間感受。更重要的是,兩個中庭有效組織了建筑內部自然通風,結合南立面風口設計,在建筑內部形成有組織的天然風道,實現過渡季自然通風,也能夠達到節能、舒適的使用要求。
立面造型極富特色。在考慮日照、通風、結合多種被動技術的基礎上,各方向立面有不同的構成。南向百葉上部設反光板,上表面為反射面,可將自然光線反射入室內,減少北向空間的能耗。西向為電動可調節式水平百葉,能夠隨時間和季節而變換方向,有效解決西曬問題。頂部天窗設百葉或電動遮陽簾,避免輻射熱進入室內。針對天津冬季風向頻率較高的西北風向,北立面采用雙層玻璃幕墻解決冬季保溫問題。
圍護材料與新型保溫材料的選用因地制宜,外墻采用200mm厚砂加氣混凝土砌塊外貼130mm厚超細玻璃棉保濕,傳熱系數不大于1.5W/m2。地下室頂棚采用板下50mm厚無機礦物纖維噴涂保溫層。外門窗選用鋁合金斷熱型材,四玻三腔單銀LowE玻璃。
在太陽能利用方面,項目在第五立面屋頂進行了太陽能與建筑一體化設計。中庭玻璃屋面則采用透光效率較高的薄膜光電板,有效地減少對環境和周邊住戶的負面影響。另外,部分光伏板采用光熱一體設計,充分利用屋面的有效面積為建筑提供熱水。
中廳設置多立體繞境種植園,利用植物蒸發、光合作用改善微環境,并結合中庭反射采光系統解決建筑內部自然采光。
游泳池采用了空氣源熱泵技術,夜間泳池表面覆蓋保溫,減少熱量損失1/6。同時創造性地采用二氧化硅氣凝膠在池壁和池底增設保溫隔熱層,減少由于傳熱造成的熱損失。
低碳、零能耗建筑的技術集成不是先進技術的簡單堆砌,而是以軟件分析為主導、以相應的技術手段為輔助條件的經過多次研究形成的高度技術集成體。該項目比選了眾多主動和被動措施,最后選出了適宜技術,并經過軟件得出結論,將同類建筑的單平方米每年能耗120kWh降低到69.4kWh,比目前的生態城的75kWh/m2.·年還要低20%。
編輯:wangying
相關閱讀
遼寧省將在2020年達到城鎮一半綠色建筑覆蓋
在沈陽建筑大學內有一座神奇的建筑【詳細】
天津建濕地生態補償制度 土地每畝年補500元
為更好地保護濕地,天津將建濕地生態補償制度,生態補償范圍包括國家級和地方級濕地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實施退耕還濕、退漁還濕工程流轉集體土地,實施生態移民,以及對濕地自然保護區實施生態補水的補償。【詳細】
天津啟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規劃
三年內打造成津郊支柱產業【詳細】
天津市農委召開鄉村振興戰略研討會
日前,天津市農委主持召開鄉村振興戰略研討會,來自中國農科院、天津社科院、天津工業大學、天津農科院、天津農學院、天津市委黨校等單位的專家,圍繞著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這一新時代對三農工作的新部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