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莫迪政府吁打造百座“智慧城市”
“投資友好型”是應有之義
打造百座“智慧城市”的口號提出一年來,各種“智慧城市”的模板被提出,但從政府公布的發展綱要來看,水、電、交通、衛生條件等并非當前“智慧城市”選拔的最主要依據,是否具有走向“智慧”的潛力,是否具有吸引國內外各類投資的潛力,以及現代化的政務條件,才是構成莫迪心中“智慧城市”的要素。
傳統印象中,“智慧城市”理應涵蓋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精細的城市規劃,城市生活被高科技手段所支撐,因而方便高效。但在莫迪政府看來,當前印度“智慧城市”的著力點要放在創造一種便于投資、就業以及現代化生活的新的城市氛圍,在這種城市中生活及工作,不會被舊有的印度式的官僚管理體系所羈絆,因而投資友好進而可以促進城市快速發展成為印度“智慧城市”初創階段的核心要義。
印度城市發展部數據顯示,印度城市化發展正在大力提速,到2030年,印度城市將不得不容納超過6億人,這一數字在30年內翻了一番還多。與此同時,印度近70%人口的就業以及70%的國內生產總值都依賴于城市。這就需要印度城市在環境與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上創造極大的容量,而目前的現實是,印度絕大多數城市基礎設施落后,城市承載力已經透支,而政府卻沒有足夠的經費支持城市改造。在這種情況下,印度政府需要創造一種“投資友好型”城市模板來促進城市面貌的迅速轉變,這其中,電子化、網絡化的城市管理體系的建立必不可少,而這方面又是信息產業發展較快的印度最容易實現的。
美國麥肯錫管理咨詢公司日前分析稱,印度政府每年10億盧比的撥款顯然不夠,它無疑只是一種吸引地方政府、國內外各經濟實體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啟動資金。政府需要讓更多投資者看到建設“智慧城市”的回報,同時創造一種便利投資者的創業環境。
基礎設施尚需進一步完善
“智慧城市的范例來自于歐洲中等城市,它意味著在現有較完備的基礎設施之上,建立更完善的城市管理系統,使廢物處理、人員流動以及交通互聯等更具效率”,新德里宜居研究會研究員高達曼對記者表示,“印度城市目前的困境是基礎設施嚴重落后,目前只有16%的印度城市有地下污水排放系統。沒有一種技術能讓這種連基礎設施都沒有的城市系統更好運轉”。
在投資領域,今年年初參加“2015印度智慧城市展覽會”的某日本企業曾表示,“對投資者來說,可預期的回報是首要考察目標,投資一旦涉及印度城市基建,投資額將勢必超過幾十甚至上百億美元,投資者不得不考慮如此大投資的回報率。”正因如此,參加本次展會的外國企業雖然不少,但大多集中在“智慧城市”運營解決方案、IT行業可融資前景等“軟件”領域。
城市貧民也是印度城市發展繞不開的課題。研究印度土地政策及城市化發展的學者巴拉克里希南稱:“個別服務完備的‘智慧城市’被大量窮困潦倒的印度鄉村所包圍,這將形成一種孤島效應。如果政府只傾力于100座‘智慧城市’建設,而不對周邊的貧困地區予以發展援助,那勢必引發新的社會不公,甚至會催生暴力事件等各類社會問題。”
編輯:wangying
相關閱讀
汪怡嘉:特色城鎮的景觀設計與實踐
汪怡嘉女士是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造園景觀系教授,曾任AECOM 中國區景觀設計副總監,致力于園林景觀規劃及設計已有二十年以上。她多元化的項目經驗來自美國、臺灣、香港、中國大陸及其它亞洲不同地區的項目。項目類型包括【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