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6日發布的信息顯示,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生態保護成效顯著。“十二五”收官之年時間過半,縱觀生態保護各項工作,可以看到,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取得成效,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下降趨勢逐漸得到遏制,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監管水平不斷提升,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得到有效保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逐步加強。
據了解,我國已建成了以自然保護區為骨干,包括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等不同類型保護地在內的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網絡體系。各類陸域保護地面積已達到170多萬平方公里,約占到陸地國土面積的18%,已提前完成了到2020年達到17%的目標。85%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野生動植物已得到有效保護。
建設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有效措施,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是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保障,也是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有力抓手。自1956年建立第一批自然保護區,至今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公布內蒙古畢拉河等21處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名單的通知》,批準新建一批具有重要價值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我國共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2729個,保護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5%以上。
這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28個,分別占全國自然保護區面積和我國陸域國土面積的64.7%和9.7%。在類型分布方面,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數量最多,達1410個,其余依次為野生動物類型、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野生植物類型、地質遺跡類型、海洋與海岸生態系統類型、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類型、荒漠生態系統類型、古生物遺跡類型自然保護區。
客觀來講,我國生物多樣性退化的總體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最新統計顯示,目前,全國90%左右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40%左右的重要濕地面臨退化威脅,10.9%的高等植物和21.2%的脊椎動物受到威脅,部分珍稀瀕危物種還未得到保護,遺傳資源流失現象依然存在。
面臨嚴峻的形勢,如何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督,如何理順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體制機制,從哪些地方著手全面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將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需要考慮的重點。
對此,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明確提出,下一步保護生物多樣性要努力做好4方面工作,即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管;理順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體制機制;全面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加大宣傳教育和公眾參與力度。
在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方面,為落實2015年度中央農村環保資金,明確重點整治區域。與財政部協調溝通,保留“以獎促治”政策。2015年下達60億元資金支持16個省(區、市)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5 WWW.www.wewon17.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