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重的合作模式
“一帶一路”是綠色發展之路
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重的合作模式
“一帶一路”是中國與沿線國家實現發展對接、優勢互補的重要戰略構想,也是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全球治理、主動承擔大國責任的嶄新名片。然而,國際上有人不顧客觀事實,妄言“一帶一路”建設將使中國掠奪性開發沿線資源,會給沿線國家帶來資源枯竭和環境惡化。針對這一“中國威脅論”的新論調,中國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和實踐給予了有力駁斥。2013年9月,習近平同志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提出“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闡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2015年3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進一步明確指出:“在投資貿易中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共建綠色絲綢之路。”
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是“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重要理念。中國正在走出粗放發展模式,努力克服“先污染后治理”的弊端,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緊迫性有深切體會。201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綠色化”發展要求,將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充實為“五化協同”,表明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又前進了一步。因此,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絕不會沿襲發達國家主導的原有國際合作模式,即以低廉的經濟利益換取寶貴的資源、環境和生態價值,而是充分考慮各國人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與合作伙伴共同探索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重的合作模式。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處在相似發展階段,通過互學互鑒,必將促進各國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通過“一帶一路”建設來提供巨大的綠色發展空間,以切實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共建綠色絲綢之路”能夠提供實實在在的投資機遇和合作紅利。僅就綠色基礎設施建設而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需求就十分可觀。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都把綠色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點支持的投資領域。綠色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各種綠色發展潛力的釋放,不僅會帶來即期的經濟效益,而且能消除制約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對綠色發展的追求已經成為將沿線各國結成利益共同體的強大紐帶,探索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并重的合作模式已經成為符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利益訴求的努力方向。
“一帶一路”是綠色發展之路,對于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具有積極作用。目前,發達國家越來越傾向于將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等問題作為維護既得利益的手段,一方面不斷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污染和碳排放,另一方面用不合理的環境和氣候保護條款向發展中國家施加壓力,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空間。“一帶一路”戰略主張充分尊重沿線各國的歷史和現實,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努力將“綠色”真正轉化為各國共同的福祉,而非少數國家的私利。“一帶一路”是綠色之路,它維護沿線國家的生態利益,有利于增強發展中國家在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等重大國際問題上的整體談判能力,進而推動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
編輯:jiaoliting
相關閱讀
國家沙漠公園建設管理需提質增效
11月29日,第五次國家沙漠(石漠)公園專家評審會在北京召開,對36個沙漠(石漠)公園規劃進行評審。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參加評審會。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張守攻參加評審。【詳細】
廣東惠州生態方案出爐 建綠色現代山水城市
《惠州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2017-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日前出臺,該方案提出,從構建綠色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建立綠色發展產業體系、全面提升全市生態環境質量、促進資源循環高效利用、構建安全的生態格局、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良好社會風尚等7項主要任務著手【詳細】
天津加大力度推進濕地保護
出臺規劃、搬遷移民、流轉土地、拆除建筑……為保護“華北綠肺”,涉及875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7.4%的濕地保護舉措正在天津加大力度推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