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態:中國城市發展模式轉型探索
河北:構建生態宜居城市成全省共識和行動
2007年,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三年(2007~2010年)大變樣的階段性目標,細化分解出19類86項硬性指標,許多指標就是針對綠色、生態和數字化的要求而設定的。構建生態宜居城市已經成為全省上下的共識和實際行動。
全省萬元GDP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了17.21%%,累計竣工節能建筑1.6億平方米,污水、垃圾處理率比兩年前均提高10個百分點以上;城市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比2007年提高3.3和3個百分點,新建小區綠地率全部達到30%以上。唐山市將昔日采煤沉降區改造為南湖城市生態公園,獲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石家莊滹沱河整治項目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保定市被世界自然基金會列為“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試點城市。
當前,河北省正在謀劃第二個“三年上水平”的目標和舉措,將以“綠色、生態和數字化”的理念重新審視每項規劃、每項設計,在省、市和重點縣三個層面,強力推進生態城市發展規劃,把低碳城市、生態城市、宜居城市、數字城市的實踐,由點的探索逐步向整個城市擴展。
深圳:建設首個國家低碳生態示范市
2010年1月16日,深圳市政府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共建“國家低碳生態示范市”。根據協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深圳市合作,重點探索在城市發展轉型和南方氣候條件下的“漸進常態化”低碳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模式,將深圳市逐步建設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發展低碳生態城市的典范。
雙方具體的合作包括: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支持將國家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的最新政策和技術標準優先在深圳試驗,引導相關項目優先落戶深圳,并總結經驗,向全國推廣。深圳負責承接國家低碳生態城市建設的政策技術標準和示范任務,以光明新區、坪山新區等地區為試點,建設綠色交通、綠色市政、綠色建筑、低沖擊開發模式、可再生能源等各類示范項目。
據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有關人士介紹,他們按照政府引領、統籌推進、自主創新、因地制宜、加強合作、全程優化的總體思路,積極探索中國高密度城鎮化地區低碳城市建設的模式。具體工作包括:加強光明新區、坪山新區的帶頭作用,將其作為全市低碳生態建設的“先行示范區”,;引進一些綠色交通、綠色建筑、低沖擊開發模式等不同類型的具體項目,先行探索;加快一些指導城市規劃和建設的標準及規范的出臺,從政策層面進行引導。
北川:新縣城規劃建設的低碳模式
據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所副所長洪昌富和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迅介紹,在北川新縣城規劃建設中,規劃建設單位始終將節能減排作為指導方針,充分考慮與自然環境的協調,因地制宜地以低沖擊開發模式進行建設。具體體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優化布局,提高綠化水平,增加城市碳匯,降低熱島效應。保護并利用場地自然山水格局,強化鄉土植物以及生態節能技術的運用,在不增加人均用地標準的前提下,提供高標準的人均城市綠化。二是嚴格工業區準入制度。就業當地平衡,減少交通出行;基本城市功能集中在平壩地區,減少居民出行距離;嚴格控制有大氣污染隱患的產業發展。三是綠色交通,慢行優先。構建合理尺度、功能主導的道路交通網絡;道路網絡規劃布局以優先滿足可達性為基本前提,以小寬度、小間距、高密度為基本原則;建立充分優化的慢行交通系統;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統。四是倡導綠色建筑。所有建筑都按國家綠色建筑標準設計。五是清潔能源利用。建立以地區電網、燃氣管網為依托的基本能源保障體系,發展可再生能源為補充的能源供給方式。六是倡導基于用能定額的全過程節能管理。
編輯:jiaoliting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