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以人為本 打造內外兼修的綠色建筑
差距
參考世界公認的花園城市新加坡,在建國之初新加坡就已把發展“花園城市”列為其國家政策,但新加坡的綠色建筑發展也只是從近幾年開始迅速發展。2005年,新加坡建造局推出Green Mark綠色建筑標志。而經過十年發展,其目標已經升級為到2030年實現綠色建筑80%的比重。相比較而言,中國當前的綠色建筑比重不足1%,而當前的發展目標是截至2020年,實現綠色建筑占新建筑30%的比重。與我國相同的是,新加坡也采用立法加獎勵的方式,但不同的是,新加坡更注重公民在綠色建筑方面意識的培養,這則是我國的綠色建筑發展過程中需著力改善的方面。
在中國風景園林網對意大利“垂直森林”住宅項目的建筑設計師斯丹法諾·博埃里先生的采訪中,博埃里先生表示“垂直森林”是通過一種最簡易的方式拉近人與自然的關系,這是一種簡約的實現建筑低耗能的方式。繼“垂直森林”之后,意大利米蘭將實行Mi030計劃,讓民眾參與到建筑的設計中,以大家的感受與期望為設計準則。而與“垂直森林”住宅項目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新加坡的晴宇(Sky Habitat)住宅及Ridgewood公寓樓項目。它們大多有著令人眼前一亮的特性,仿佛帶領人們回到了大自然中一般,這便是景觀與建筑的相輔相成。
思考
縱觀中國綠色建筑近幾年的發展,相關的政策往往都面向建造方,切實聯系民眾的政策條例少之又少,且見于報端、網絡的也鮮有民眾對于綠色建筑的切身感受。綠色建筑的發展目前也依舊面臨著無數的攔路虎,如建筑面積增量成本遠遠大于政府補貼,對企業吸引力弱;百姓普遍概念模糊等。那么,何不打開思路,參考“垂直森林”等項目的發展模式,鼓勵企業發掘更加低碳環保、自然的方式。林立的高樓本就是人類社會的產物,它們阻礙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親密關系,而通過人工手法將自然帶回人們的生活中,最大限度地回歸自然本原,這必定會激發人們內心用金錢難以衡量的歸屬感。
誠然,在我國99%的建筑都屬高耗能建筑的前提下,綠色建筑的推廣必定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與實踐,政策、技術與公民參與三管齊下才是發展的最有效方式。政策先行必然是改革的重點,技術創新也必不可少,但以人為本,讓民眾更多地了解綠色建筑、青睞綠色建筑,口碑及用戶體驗才是真正能夠將綠色建筑大范圍推廣的最快捷的方式。
且不論是否絕大多數獲得評價標識的企業都能將綠色建筑的實踐貫徹始終,在綠色建筑發展形勢見好的情況下,主打景觀設計的園林企業更應該把握機遇,在實現建筑材料、建筑設計低碳化目標的同時,讓景觀設計跟上綠色建筑的步伐,創新綠化技術,降低綠色建筑成本,實現綠色建筑的內外兼修,讓民眾切實感受到綠色建筑回歸自然之本意并逐漸適應低碳的生活方式,豈非兩全其美。
相關鏈接
編輯:wang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