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像智能手機一樣建智慧城市
主持人:智慧城市和“互聯網+”這兩個國家級戰略逐漸有一些融合的契機和點,但相對來說,還是碎片化的。無論是智慧城市,還是“互聯網+”,這種技術導向在改變城市形態和產業業態的過程中,技術、產業和資本間如何有效融合?
李鐵:從經濟規律來看,現代的互聯網技術已經把城市的很多角落都放在了一個大空間下。過去我們用手機,只能通過傳統的無線連通方式進行點對點的溝通,沒有形成網絡化,且成本很高,但是現在,人們都離不開智能手機,說明互聯網與我們的生活非常緊密,因為用手機可以進行網絡化的連通,溝通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試問,互聯網和手機的結合是不是實體經濟呢?肯定是。但是,是什么推動起來的呢?智能手機肯定不是政府推動起來的,而是市場推動起來的;互聯網也肯定是由市場推動起來的。國家戰略認同這種發展趨勢,但這是否意味著政府要替代市場呢?這個問題我們要搞清楚。
市場針對科技發展最前沿進行的智能化探索、設計和攻關是根據產品需要、企業競爭的需要而開展的。同時,每個大眾都有追求生活方便的需求。我們看到現在的智能手機里有無數APP軟件,這些不同的軟件代表著不同的需求,而互聯網將這些需求容納在一部手機里?;ヂ摼W對社會生活的改變和對整個人類社會的改變都是非常深遠的,比如人與人間的交往,已經不是過去那種點對點、只局限在一個相對有限的空間內的,而是打破了空間的秩序,甚至大量接觸手機弱化了很多家庭關系。這種變化在技術上的壁壘是可以打破的,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可以做到技術突破。而這種變化在市場上無限的擴大,是任何事物都無法擋住的趨勢。這種需求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媒體,像新華社過去是紙媒,現在運用網絡化平臺,而過去很多人通過看電視、讀報紙獲取信息,現在則更多通過網絡渠道獲取信息?;ヂ摼W、城市生活和技術的關聯,最重要的是在市場上,根據市場需求和企業競爭的需要,產生技術的突破,然后國家戰略怎么來認可,怎么來提供它的發展空間,政策上給予支持,打破傳統制度上的約束。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看到滴滴打車和優步,對傳統出租車業的利益主體產生了沖擊,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政府到底支持誰?單靠企業是解決不了的,需要靠政府部門的支持,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政策會出現一系列的反復,就像過去剛剛出現網絡電話的時候,傳統管理部門認為這個新事物非法,福建有一家網絡公司在當時還因此被判了刑。政府要給新技術帶來的空間讓路,為它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在和傳統利益主體發生沖突的時候,政府如何協調利益關系?在制定戰略的時候,政府怎么防止傳統利益主體利用傳統政策優勢打壓新生事物?這些是政府應該做的。
第二,在制定國家戰略的時候,對于所有有利于互聯網發展的、有利于技術空間拓展的、有利于滿足大眾網絡化需求的、以及有利于帶動產品和制造業升級的這類產業,政府要提供什么樣的支持呢?政府不是去替代它,而是提供基礎設施支持和政策支持。所謂基礎設施支持,是在城市區域內建立網絡通道,鋪設管線,建設各種站點,更重要的是,要調動國有企業,動員政府資源提供更多的公益性支持。
再者,政府應著眼于怎樣更好進行磨合,怎樣通過價格政策和金融政策給這些行業提供有力的支持,而不是政府自己搶著做本應由市場做的事。事實上,企業會在競爭中迅速完成產業升級和技術攻關,但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傳統利益主體的侵蝕和阻礙,是政府的政策壁壘和部門壟斷壁壘。這些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