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像智能手機一樣建智慧城市
主持人:目前國內有沒有一套針對政府數據的分級系統,哪些數據是可以公開的,哪些是不可以公開的?
李鐵:關于數據系統的公開或保密,國家對各種數據控制范圍有限制,要全部放開是不可能的。至于哪些放開,哪些不放開,目前還沒有看到哪個部門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因為這不是哪一個部門憑一己之力可以解決的問題,而是要整個中央政府出臺一系列重大舉措才可以解決的。我想,這件事仍在研究和探索的過程中,并不意味著現在馬上就要推進,這取決于決策者的認識和決心。
主持人:今年年初,克強總理在一些會議上提到,讓政府數據公開的事情。
李鐵:政府數據更多涉及到統計局的數據,信息中心的數據,各部門掌控的數據。這些數據哪些是需要公開的?哪些是不需要公開的?哪些是需要統一整合的?這并不是簡單公開的問題,它首先需要整合在一起。如果沒有經過整合,仍然是分割的,又怎么能公開?也就是說,當前部門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關系問題還沒有解決。當然,提出這個未來的目標是非常正確的,但是要落實還有很大的距離。
主持人:在國內的城市中,上海政府數據開放的實踐比較超前,包括上海市經信委主辦了一系列關于上海城市數據開放的應用大賽,把政府涉及到的一些公共服務領域的數據開放出來,引入社會化的資源,針對城市公共服務做一些社會化場景的開發。
李鐵:將來的改革肯定在地方政府,或者某個部門。因為實踐都來自于基層。他們在管理中遇到的問題也多,困難也大,而信息不透明導致的社會誤解也越來越深,會造成一些不穩定、造成一些政策難以實施。像很多大型的工程落地,如一些大型的環保設施、垃圾處理廠、焚燒廠等,是不是要在一個地方興建?又如造成這次天津港大爆炸的大量化工倉庫,到底要建在哪里?有了這些教訓,如果不及時公開這些信息數據,無論是拆遷、征地,還是開展工程建設,都會遭遇到巨大的社會阻力。之所以現在社會上有很多對政策的誤解,可能不一定是源自于哪個政策是錯的,而是大家對這個政策本身的信息透明度不太了解。
此外,也確實存在著一些情況,由于部門的利益、地方的利益,或者某個官員的利益,通過不透明、不公開的審批方式,導致了重大事故隱患的發生。
因此,未來政府信息的公開化、透明化是長期趨勢,但是全面開放,或者數據全面開放,需要時間,需要共識。但是,一些地方面臨著不同的政策環境,治理難度在不斷增加,社會上要求公開化透明管理的輿論和呼聲也越來越高,使得一些地方也在著力改進。未來,這是必然趨勢。
主持人:實際上就涉及到政府需要把數據當成一項資產來管理,比如現在上海、北京、廣州的城市,經信委等部門已經設立了政府公共數據的平臺,還把各職能部門的數據呈現在這個平臺上,面向社會開放。像貴州已經籌建了政府主導的大數據交易平臺,您認為這個方向是一個有益的探索嗎?
李鐵:這是一種模式,我覺得兩種模式都可以存在。首先,各部門的數據統一管理,逐步向社會開放。第二,如果要更好地提高效率,那么可以交給市場來管理。先出售給市場,再進行購買,這樣效率更高。我們考察過的很多國家,更多的做法是交給市場管理,政府來購買不同的服務內容。我覺得,中國在不同的方面都要進行探索。
主持人:目前國內智慧城市的主管部門很多,包括住建部和多部委,比如八部委聯合發文。智慧城市建設到現在,單單住建部在全國就有300多個試點城市,而不完全統計,至少有500多個城市開始在做智慧城市。到目前為止,智慧城市建設有沒有一個評估和驗收的國家級標準呢?
李鐵:個人經驗來看,政府的試點要做什么?給以試點的認可后,拿什么去支持他?是給資金,還是給政策?有些政策是不是試點主管部門可以決定的?所有的試點都只是戴了頂帽子,而所有這些試點“戴帽子”的現象是很普遍的。未來怎么試點,是值得探討和研究的事情。
第二,誰來做試點?我們也抓了很多試點,我們有深刻的體會。第一類,是交給政府做,還是交給市場來做?我個人理解,要交給市場做樣板更好一些。試點批完了,但政府主管官員調走了,下一屆政府主管領導的興趣又不一樣,正所謂“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這意味著,每個官對事物的認識程度是有天淵之別的。由于發展思路不一樣,本屆主官認為智慧城市是最重要的,而下屆主官可能認為低碳城市是最重要的,本屆政府主官認為城市向東發展最好,而下屆政府主官可能認為向西發展最好。這也導致很多的預期目標,由于官員換任而中斷,原有的政策和措施就失靈了。第二類,政府去做一件事情的效率高,還是企業做一件事情的效率高,這也是至關重要的,并且我也深有體會。現在反腐力度很大,地方政府主官的工作積極性也并不高漲。在大環境下,指望政府像企業那樣去做事,普遍來看是有很大差距的。可能有一些地方政府的領導干得非常好,但只要他干得好,他就一定會調走,這也是規律。
第三,試點的投入。到底投多少錢?是政府投,企業投,還是市場投?如果政府投,是投一個點上,還是投無數點上?其一,智慧城市涉及的幾百個試點,有沒有那么多資金可以支持?無論是建立數據信息系統,還是方案的制定和設計,以及人力資本的投入,都是需要花錢的。其二,不僅僅要花錢,更重要的是還要開展硬件建設的技術攻關,每一項技術攻關都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要根據社會對公共服務需求來提供相適應的產品項目。政府哪里有力量來做這件事?其三,政府和企業合作,但企業更多是看中政府的錢。很多地方政府想建設大數據系統,只要給企業一定數目的錢,企業就可以幫助建設,但是當前地方政府財政是相當緊張的,經濟增長速度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而在財務上更出現了斷崖式下跌,地方債務壓力特別大,那么,政府有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如果上級政府給了試點,那給不給資金和政策?如果沒有資金和政策,地方又拿什么落實?我在和大量地方政府官員打交道的時候,他們說,既然你讓我做試點,那就給我一筆錢吧,或者給貸款。但是如果銀行看到試點沒有效益的話,那銀行就不會有興趣,就很難發放貸款。像PPP模式,雖然一些政策性銀行簽約了,但是簽約的金額和最后實際落實的相差很多,能落地的頂多是個零頭。最后還體現在項目收益上,既然智慧城市有收益,又針對市場需求,那么應該由誰來做?一定是企業。我們堅定不移地認為,智慧城市建設要由企業操作,政府支持。什么是企業操作?一定要有幾個大企業愿意在這方面進行探索,為其市場目標提高自身競爭力,由企業自己去投入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會給老百姓和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帶來深刻的變化,積極性顯而易見。
另一方面,政府提供什么呢?怎么解決用地問題?怎么解決市場準入問題?怎么解決政府控制的資源配置問題?怎么和企業進行談判?最后,這些資源和服務,哪些由政府購買?這解決了企業未來預期中的一部分投入回報,而要得到其他收入,企業就需要向市場獲取。政府要幫助解決利益主體間的協調,包括數據開放等。關于這些事情,政府該做什么?企業該做什么?很多政府拼命要試點,拼命要搞智慧城市建設,但是根本沒有算賬,即便一個試點給100萬,那又能解決什么問題?因此,我還是希望智慧城市樣板要以企業為主體。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