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寸土寸金加“海綿”低影響開發是核心
中國風景園林網訊 2015年5月,《南寧市海綿城市建設技術——低影響開發雨水控制與利用工程設計標準圖集(試行)》通過了專家評審,其海綿城市工程設計的圖集一時盛行在行業朋友圈內爭相轉發。低影響開發(LID),這一海綿城市技術核心再度成為行業內熱詞,與“海綿體”建設形影不離。
內澇橫行:“我帶著你,你帶著船,我們去看海”
“國,必依山水。治水,是中國的國家大事。”孟兆禎院士用這句話點醒了“望山見水”的重要含義。中國歷代視“治水”為國家大事,雨洪管理措施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
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首度提到了“海綿城市”,這一新思路給新時期的城市治水問題帶來希望。
城市內澇嚴重(來源:南海網新聞)
然而,“海綿”構想還未能真正落實到更多項目中,發揮應有作用,內澇繼續如病毒一般“侵襲”著城市。據國家防辦統計,截止到2015年的8月,全國已有154個城市因暴雨洪水發生內澇受淹,受災人口255萬人,因災死亡232人、失蹤55人,緊急轉移安置466.35萬人,農作物受災4839千公頃,倒塌房屋11.75萬間,直接經濟損失約1176億元。
“我帶著你,你帶著船,我們雨后去看海。”這句話成為了很多媒體平臺上,各地對于內澇現象的自嘲。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加“海綿”,需要為之有道。
2014年11月,由住房城鄉建設部組織編制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發布實施。低影響開發,成為中國海綿城市發展的技術核心理念。雨洪治理,從最開始“海綿體”的形象比喻,落實到了更為確切可行的層面。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
上海浦東: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道路核心技術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浦東新區第九屆學術年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