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專家解讀《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
社會資本參與整治
解讀人:上海濟邦投資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燎
城市政府在治理城市黑臭水體頑癥時,在投融資方面通常遇到兩大難題。
一是資金需求量大,包括前期治理工程投入、后期運維和長效保持的資金;二是治理工程建設與后期運維環節被人為切分開,負責整治工程的不管運維,負責運維的決定不了選用什么技術路線,項目全壽命期的成本和效果缺乏一個系統的管理者。
社會資本參與城市黑臭水體整治是一個全新的思路。社會資本參與城市黑臭水體整治,不僅可以解決政府短期集中投入資金短缺的問題,還可以將環境治理的工程轉換成一個按“效果”付費的易于管理的合同。
社會資本以PPP模式參與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在廣西南寧那考河治理項目中進行了有益嘗試。
竹排江上游植物園段(那考河)是穿越南寧市中心的邕江18條支流之一,由于受上游面源污染、河道擁窄、沿途排放口管理失序等影響,河水水質長期處于劣五類狀況,成了名副其實的城市黑臭水體。雖然有多個規劃設計單位、環保工程公司都與政府接觸過,各種前期投入和試點工程投入了不少資金,但治理效果并不明顯。經過多方研究論證,市政府在2014年年底決定采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徹底根治那考河的黑臭問題。
PPP項目的基本內容是政府通過競爭性程序選擇一家社會資本,由后者設立項目公司籌集資金,進行河道治理工程的投資建設。更重要的是,建成后的運營管理仍由項目公司負責,政府則依據河道黑臭水體治理的效果是否達到PPP合同預定的治理效果等標準,支付服務費,形成政府購買治污服務的運作模式。
這種方式有效減少了重建設、輕運營的現象,尤其是解決了治理無法與長期維護效果掛鉤的頑癥,實現了政府盯住效果付費的管理方式。社會資本也通過PPP模式,獲得了整合工程項目全壽命期管理的權利和經營空間。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