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應該"城鎮化"還是"城市化"?
區域均衡發展戰略能否實現規模經濟
無論是城市化還是城鎮化,都是為了拉動經濟增長,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因此,要評價城市化還是城鎮化對拉動經濟增長、實現規模經濟和縮小貧富差距更有效,只要對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歷史和過去10年中我國城鎮化過程作量化分析就不難得出初步結論。
研究發達國家的經濟格局,會發現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沒有刻意采取區域平衡發展戰略,而是遵循人口自由流動的市場原則。其結果是區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但地區間的收入差距或整個社會的貧富差距卻縮小了。如巴黎的面積只占國土面積的2%,卻產生占法國28%的GDP;德國漢堡的人均和每平方公里GDP分別超出東北部落后地區的2倍和100倍,但兩個地區的福利卻沒有差異。即便像美國那樣土地肥沃而廣闊的國家,一半以上人口也只集中在五個州,80%的美國人口居住密度區的面積從1900年的占國土面積25%,降至如今的17%。更不用說與中國非常類似的兩個東亞發達國家日本和韓國,東京人口占全國城市人口的41%,GDP占日本的18%,也是全球GDP總額位居第一的城市;首爾人口占全國的25%,而GDP占24%(見圖)。因此,與這些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經濟集聚度、人口集聚度都比較低,區域經濟發展的還是比較分散,如上海作為全國最大城市,GDP只占全國的4.4%。
我們應該看到,鄧小平當初提出的沿海地區優先發展戰略,確實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如埃及、巴西、印度、印尼、墨西哥等發展中大國的“地區均衡增長戰略”是背道而馳的。但事實證明,鄧小平的提出的這一戰略取得了極大成功,中國在過去30多年中成為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
圖:主要國家經濟聚集度比較
?。ㄙY料來源:CIEC、世界銀行)
即便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采取了地區差異化發展戰略,但通過與其他國家經濟比較發現,中國無論是人口的集聚度還是經濟的集聚度都要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這既與我們經濟發達程度較低有關,還與我們自2000年以來由沿海地區優先發展戰略逐步演變為平衡發展戰略有關。2000年開始的西部大開發,2001年提出的城鎮化發展目標,以及隨后又提出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和“中部崛起”戰略,都表明中國從2000年開始加大了對內陸和落后地區投入力度的戰略,而且,提倡農村城鎮化作為提高城市化率的手段。但從過去十年的各地區平衡發展戰略來看,迄今效果并不理想,如2000年開始的西部大開發實際上是讓投入產出比持續下降,1個單位固定資產投資所創造的GDP從3.83下降至1.32,而東部地區目前仍達到2.44。欠發達地區投入多產出少,導致其經濟地位不斷下降,且當地居民的收入與沿海地區的差距也不斷拉大,從城鄉居民儲蓄總額來看,2002年西部地區與東部沿海的差距是3.13萬億,到2007年則擴大到6.26萬億,短短五年中整整擴大了一倍。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