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的新加坡思路:從"園區"到"城"
簡單來說,新加坡園區建設有三個鮮明的特點:
首先,要找準中國需求。新加坡是小國,不能夠提供中國所需要的所有產品,但要提供中國在不同發展節點上最需要的產品。
其次,要具有示范效應,要能夠以小見大,最好不重復建設。新加坡側重于“共享經驗”(Experience Sharing),該國在身體力行地講授如何理性地管理社會、實現商業的可持續性。換句話中,它在拿中國做試驗,但這種試驗對雙方有利。
最后,要展現國際化理念。新加坡精英很清楚,新加坡是小國,它的要素很難完全國際化的,但其理念可以國際化。借助中國的聚光燈效應,有利于新加坡在國際社會贏得尊重。新加坡在講述一種理念:幫助中國就是幫助世界,就是幫助國際社會解決經濟動力以及生態瓶頸問題,當然最終提升了新加坡的國家和海外利益。
總之,從“園區”(industry park)到“城”(city),新加坡開始體面地行走在中國,甚至很多人開始期待新加坡的下一個作為。的確,新加坡在中國的項目很有特點:做經濟與文化的雙收益項目,且不是批量在做,而是要打造精致資源,要有示范效應。其結果是,不論中國怎么發展,人們會記住蘇州工業園區、天津生態城等,塑造的不僅是產業、城市,更展現了新加坡的思路、魅力。
就未來而言,筆者希望中國和新加坡合作定位除了獲取商業利益之外,還要提供東南亞的文化與政治公共產品。在文化方面,中新要共同傳承與傳播東方文化與核心價值,讓“一帶一路”有文化吸引力和價值感召力。在政治方面,要扭轉東南亞以沖突、矛盾為導向的負面話語體。東盟國家之間差異很大,在美國高調重返亞太之后,一提到東南亞更多想到的是摩擦、沖突,如南海問題、馬六甲困局等,在這樣的話語影響下,東南亞內部的摩擦會放大,國家之間的互動不是良性的;與中國的互動,東南亞國家開始考慮“選邊站”的問題,如安全上依賴美國、經濟上依賴中國。東南亞國家逐漸形成一個判斷,與中國親近,不會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東南亞的諸多問題被貼上政治化的標簽,相關國家成為地緣博弈的棋子,且大家開始盤算相對收益,而不是絕對收益。最終結果,亞太以及東南亞的經濟動力減弱、心理距離疏遠,“一帶一路”就是要重新回歸主題,讓合作與發展、穩定與繁榮成為這一區域的優先話語。
(文章作者系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授。)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