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建設將開啟投資熱潮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陸克華10月9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未來3年,我國將建成超過450平方公里的海綿城市試點。
所謂海綿城市,就是在城市建設中,充分發揮原始地形地貌對降雨的積存作用,建設像屋頂綠地、透水廣場、雨水花園等設施,使城市像海綿一樣,對雨水具有吸收和釋放功能。目前,全國有超過130個城市已制定了海綿城市建設方案,其中廈門、武漢、南寧、重慶等16個城市為海綿城市試點。通過海綿城市建設,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按照規劃,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目標要求。
根據9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我國從今年起在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在基礎設施規劃、施工、竣工等環節都要突出相關要求。增強建筑小區、公園綠地、道路綠化帶等的雨水消納功能,在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等擴大使用透水鋪裝,并和地下管廊建設結合起來。此外,10月9日的常務會議提出,海綿城市建設要與棚戶區、危房改造和老舊小區更新相結合,加強排水、調蓄等設施建設,努力消除因給排水設施不足而一雨就澇、污水橫流的頑疾,加快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和黑臭水體治理等問題。
近兩年來,作為解決城市排水防澇問題的重要辦法之一,海綿城市從概念的提出到技術指南的出臺再到試點工作的開展,政策的落實推進速度正在加快。國家對加快建設海綿城市的高度重視,既契合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通盤規劃,也預示著我國海綿城市建設將開啟投資熱潮。業內將海綿城市建設看作是下一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風口,保守估算海綿城市的建設將拉動投資過萬億元。
據有關專家估算,按照每個城市平均25億元左右的投資測算,海綿城市的建設將拉動超過1.5萬億元左右的投資。專家認為,海綿城市的建設需要滲、滯、蓄、凈、用、排等工程技術設施,具體包括排水防澇設施、城鎮污水管網建設、雨污分流改造、雨水收集利用設施、污水再生利用、漏損管網改造等等,總的建設成本大概在1.6億-1.8億元/平方公里。其中滲、滯、蓄等源頭減排項目投資約占1/3。
在資金方面,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總結推廣試點經驗,采取PPP、政府采購、財政補貼等方式,創新商業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項目建設運營。將符合條件的項目納入專項建設基金支持范圍,鼓勵金融機構創新信貸業務,多渠道支持海綿城市建設,使雨水變棄為用,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編輯:wangyun
相關閱讀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觀察:國家級海綿城市“延遲交卷”為哪般?
2015年,住建部、財政部等部委聯合開評了首批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按照申報要求, 試點海綿城市建設周期為兩年。但3年過去了,本該去年就驗收的項目到目前為止還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這是為什么?【詳細】
上海浦東:大力推廣海綿城市道路核心技術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浦東新區第九屆學術年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