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師談中國城市病:千城一面現象嚴重
政府、建筑師、開發商、老百姓,綠色城市化的進程中,誰也不能缺位
城市化的進程中,廖維武最擔心的莫過于“丟掉了城市自己的痕跡”。
他說香港就是一個“負面教材”:“七八十年代不停地拆拆拆、建建建,城市確實越來越發達先進,老城區幾乎沒留下一點兒痕跡,讓人忘記了香港的歷史。”
他發現,最近幾年,內地不少開發商快速拿地,千篇一律的小區和高樓越建越多。“現在繼續改造北京城,有誰傾聽了老北京的聲音嗎?”這位最愛“老北京房子”的建筑師憂心忡忡。
在論壇上,他反復說,“政府、建筑師、開發商、老百姓誰也不能缺位。否則,我們的建筑市場永遠不能從‘棕色市場’變為‘綠色市場’。支配市場的將依然是金錢、名譽和利益。”他認為,政府的職責應該更明確,面對綠色城市化應“拿出必要的決心”。
“政府需要更多關注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不能盲目推進城市化。”廖維武說,能耗問題歸根結底落在了碳排放量上,政府在此不能躲閃,“一定要有明確清晰不會傷及環境的標準”。
阿爾伯特·比克在加拿大建筑界早已頗有名聲,可他面對自己設計的建筑時,常常“拿不了主意”。在加拿大設計一棟建筑,需要政府、建筑師、開發商和民眾,包括監管和操作員等共同參與商討。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大到建筑理念小到每一項材料的選擇,這樣的會議“從開始設計到完工會一直開下去”。
“民眾都覺得跟自己沒關系,這是不對的。” 阿爾伯特·比克說,綠色設計就是要讓人和自然在建筑中和諧相處,所以理念的普及相當重要。
他還認為,法律在其中應該扮演重要的角色。“預防疾病的根本就是要有健康的習慣。”他說,政府如果能以嚴肅的法律來確定綠色建筑設計的方方面面,那么開發商對待這個問題,也會更加認真。
這位建筑師扳起指頭,盤點著全球綠色城市的“政府經驗”。阿姆斯特丹市政府的關鍵詞是“強勢”。市政府頒布政策,自2009年底開始,所有1991年前生產的汽車都將被禁止進入市中心區域,以減少城市的空氣污染。 同時,每年撥出4000萬美元的預算用于城市基礎設施的環保改造。
斯德哥爾摩市政府專門制定了“斯德哥爾摩公園計劃”,以發展當地的公園和公共綠地。幾十年下來,這座北歐城市已擁有1000個公園、7個自然保護區(周邊地區共有200多個自然保護區)、24塊公共海灘、2700多家清潔技術公司,90%以上的居民的住宅離城市公共綠地的距離在300米之內。
該市政府甚至明文規定,“2050年城市不再使用石油和煤做燃料”。
注意,這里沒有“力爭”二字。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