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環保法":秦規定春季不準亂砍亂伐
3.秦《田律》規定“毋敢夜草為灰”
《逸周書·大聚篇》記載,大禹在任時頒布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綱罟,以成魚鱉之長。”春季實行“山禁”,夏季實行“休漁”。這既保護了環境,也保證了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據西漢劉向《說苑·指武》所記,公元前1050年前后,周文王在攻打崇國時出臺“伐崇令”規定:“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即不得毀壞房屋,不得填埋水井,不得砍伐樹木,不得破壞崇國人民的生活環境和設施。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出現了真正意義的“環保條款”。1975年12月,湖北省云夢縣城關睡虎地11號秦墓出土的秦簡中,一部分記錄的是秦國的法律,后整理成《秦律十八種》。“環保條款”記錄在其中的《田律》上,這被看成是中國最早的“環保法”。
《田律》除了規定春季不準亂砍亂伐外,還有多條環保規定,其中包括不得堵塞河道,即所謂“雍堤水”;不是夏季不準焚燒草木灰當肥料,即所謂“不夏月,毋敢夜草為灰”。
《呂氏春秋·士容論》也提及了秦國這類“禁燒”規定,有“澤人不敢灰僇”之說,即不準在澤中割草燒灰。在當時的齊國,同樣有類似的不準隨意放火燒荒的規定,管仲“春禁”中的禁“倮大衍”、“行大火”,就是這意思。
后代相關環保法令中,便保留了“禁燒”條令,如《唐律·雜律》規定“非時燒田野者”要被嚴懲。據《宋刑統》,所謂“非時”,是指每年陰歷2月1日至10月30日之外的時間。
南北朝還出現了“禁燒”保護草原和地表植被的規定。《北齊書·文宣帝紀》記載,北齊天保九年(558年)春,皇帝高洋下詔規定:“限仲冬一月燎原,不得他時行火,損昆蟲草木。”只能在仲冬(十一月)一個月內燒荒,其它季節一律禁止。
4.周代“有不如令者,死無赦”
那么,如果違反環保法令怎么辦?古代的處罰比現代“環保法”厲害多了。西周周文王的“伐崇令”規定“有不如令者,死無赦”。如果有人敢不遵從禁令,一律處死,且不得說情赦免。
但“伐崇令”畢竟是戰時環保禁令,正常情況下又如何?也嚴厲,在齊國便是這樣。《管子·地數》中有這么一說:“有動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斷;右足入,右足斷。”
破壞封山行為是死罪,不得赦免;有違犯禁令的,左腳踏進,砍掉左腳;右腳踏進,砍掉右腳。這比“伐崇令”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種為保護環境而剁斷肢體的殘酷懲罰,其實在殷商時期已出現。
《韓非子·內儲說》記載:“棄灰于公道者斷其手。”把灰燼這類生活垃圾倒在街道上,被發現后將被剁手。后來古人對破壞環保的處罰有所放松,但也不輕饒。如在唐、宋兩代,隨便燒荒者一旦被抓到,要被“笞五十”;“伐毀樹木”的,則以偷盜罪論處。
至于保護水源方面的規定,也很多,如唐宋法律上都有規定“有穿穴垣墻以出穢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等。
編輯:wangyun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