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邁向"城市中國"需要系統性綜合布局
邁向“城市中國”需要系統性綜合布局——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傳遞“十三五”城市發展新動向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在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提出了包括“要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端正城市發展指導思想”在內的“六個要”,專家指出,這為“十三五”中國城市發展指明了方向。
——要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端正城市發展指導思想;
——要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
——要增強城市宜居性,引導調控城市規模,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要改革完善城市規劃,改革規劃管理體制;
——要改革城市管理體制,理順各部門職責分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落實責任主體;
——要加強城市安全監管,建立專業化、職業化的救災救援隊伍。
“‘六個要’是一個體系,形成了指導中國邁向城市社會的綱領性框架思路。”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楠對記者說。
目前,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5%。城市化率超過50%,意味著中國已經從“農村社會”邁入“城市社會”,勢必帶來城市管理模式、經濟和社會結構以及文化形態的根本變化,城市發展理念、規劃和管理體制亟須改革完善。
石楠說,進入“城市社會”的一個突出特征是民眾更重視對自身財產權利的保護,更關注社會分配是否公平公正,如近年來多發的城市物業糾紛、拆遷矛盾等問題都是圍繞個人財產權發生的問題,這些已成為城市社會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管理好城市社會也成為未來中國面臨的一大重任。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同時,建議強調,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包括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調節城市規模、防治“城市病”等等。
“未來中國必須發展可持續的城鎮化,要從城市發展的短板入手轉變發展理念,從過去求大求洋城市盲目擴張,轉到未來把人的發展放到第一位。更注重對資源環境的適應和修復,更尊重歷史和文化,這些也是全世界城市發展的必然規律。”石楠說。
專家指出,此次會議提出了未來中國城市發展的兩大主要目標,一是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一是增強城市宜居性。
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說,中國城鎮化率質量不高主要體現在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不高。城鎮現有7.5億常住人口中,有2.5億左右的人沒能在城鎮落戶,沒能享受到相應的公共服務,沒有相應的市民權利。“推進農民工的市民化是未來加快城鎮化進程、釋放更多發展紅利的必由之路。”
在專家看來,增強城市宜居性,也表明未來中國城市發展會回歸自然,回歸社會,成為人們“詩意棲居”的家園。
中山大學中國城市與地方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艷玲說,城市發展新理念下,未來城市規劃必須是基于個體體驗和家庭友好的政策設計,教育、住房、養老、醫療政策必須回歸到公共服務的本位。生活與閑暇必須成為城市重大公共議題并成為城市決策和城市規劃的重要理念。
石楠說,新時期的城市規劃必須凸顯以人為本,要從百姓的需求出發,既要尊重自然,也是尊重歷史和文化,讓城市被每一個市民所認同,成為每個市民的精神歸屬。要實現這一發展目標,就必須改革完善城市規劃,改革規劃管理體制和城市管理體制,為城市未來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城市規劃與發展的三個時代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城市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經歷了農耕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三個時代,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時代中看到城市的規劃和發展的變遷:【詳細】
北京將恢復新增1.1萬公頃濕地
記者從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了解到,全市濕地總面積已達5.14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3.13%。其中,河流、沼澤等天然濕地2.38萬公頃,占46.4%;蓄水區、水塘、灌溉溝渠、水田等人工濕地2.76萬公頃,占53.6%。據了解,“十三五”時期,全市將恢復和新增濕地1.1萬公頃。【詳細】
在我國開展綠色城市工作的構想
為應對氣候變化,長期以來我國已經做了大量工作,為全球節能減排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促進城市的綠色發展仍然有許多工作可以繼續深入。在諸多措施中,開展綠色城市工作,進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