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大草原自然保護區植被和草原生物多樣性顯著恢復
我國第一個草地類自然保護區,也是全國面積最大的草原與草甸生態系統類型的錫林郭勒草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圍欄封育、封山育林、生態移民等措施,保護區的植被和草原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有效保護和恢復。
錫林郭勒草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境內,成立于1985年,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接納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1997年經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4年成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自然保護區委員會成員。
該保護區是中國典型草原生態系統的代表,總面積580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面積580.59平方公里,主要保護對象為典型草原、草甸草原、沙地森林以及河谷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完整性及各類生態系統中繁衍生息的野生動植物多樣性。保護區的建立和發展有助于改善區域整體生態環境狀況,維護京津地區生態安全。
據保護區副主任賽那介紹,和其他的自然保護區內不一樣,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內目前有9578戶,21265名從事牧業生產的牧民。其中核心區有144戶592人,他們養殖著約62400只羊、3310頭牛和290匹馬。這些牧民一直以來都在這片草原上以放牧為生,保護區的草原使用權絕大多數也歸牧民所有。因此,在進行自然保護區的管護時必須將牧民考慮進來,管理局近年來通過加強宣傳、和牧民簽訂責任狀、提供線索獎勵等形式提高牧民保護草原的意識,并聘用4名兼職管護員,帶動廣大牧民自覺保護草原,以達到永續利用的目的,也有效解決了自然保護區人員少面積大且核心區分散的管護難題。
賽那說,現在保護區內的牧民對草原的保護意識都有了很大提高,基本上不會超載放牧。另外,牧民如果發現了火情、破壞草原的行為,都會在第一時間告知管理局,這幾年在牧民的舉報下查處挖沙取土,違規探礦、放牧、挖藥材等各類行政案件每年都在10起左右。他說:“正是有了廣大牧民的參與,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才得到了有效管護。”
近年來,該保護區還結合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完成封山育林13萬畝、飛播2萬畝、圍欄封育43萬畝;結合國家沙源治理工程及錫林郭勒盟“圍封轉移”工程,完成封山育林2.5萬畝,圍封核心區面積6.24萬畝,對個別沙化緩沖區進行治理達3萬畝;并完成從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生態移民80余戶。保護區通過種植沙柳、設置沙障等方式治理沙化區域5000余畝,建設景觀圍欄21000延長米,通過圍欄封育、封山育林、生態移民等措施,保護區的植被和草原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有效保護和恢復。
依據中科院地理所在保護區范圍內所做調查,保護區在2000年—2009年間,草地總面積增加了40平方公里,保護區內高覆蓋度草地面積在增加了約300平方公里,占保護區總面積的4.6%。
保護區境內共有種子植物654種,苔蘚植物76種,常見大型真菌47種,常見地衣29種;保護區內共發現有脊椎動物280種,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主要是鳥類和獸類)42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動物6種,Ⅱ級保護動物36種。
編輯:jiaoliting
相關閱讀
青藏高原東南緣古高程及其植物多樣性研究
青藏高原東南緣(包括橫斷山地區)的古高程重建對于研究整個高原的隆升過程以及該地區的物種形成演變歷史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之前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的古高程研究主要基于生物地層的對比,認為這一地區的抬升發生【詳細】
中老跨境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交流年會舉行
中老跨境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第十二次交流年會日前在云南景洪舉行。雙方代表回顧了多年來跨境聯合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的成果,討論了今后聯合保護計劃及合作展望。中方還向老撾北部三省農林廳贈送了辦公設備。【詳細】
青海三江源成珍貴野生動物快樂天堂
白唇鹿數量增加,藏羚羊種群數量達到7萬多只,金錢豹從難覓蹤影到頻頻現身【詳細】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到泰順烏巖嶺看珍稀動植物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由浙江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泰順縣環境保護局、泰順縣承天氡泉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共同舉辦的【詳細】